作为农家子弟,我感觉不到那个时代“有信仰,有干劲,有盼头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4-17 20:33:16

虽然类似的话题说过好多次了,但是看到截图中这位先生的话,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当然我不是针对这位先生的,我只是借题发挥,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感受而已。

这位先生说“那个年代人民有信仰,有干劲,有盼头,有人情味,对以后的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我不怀疑你说的是心里话、是实话,这可能和你的生活环境有关系,我看这位先生的资料是退休人员,这就难怪了,那时的城里人或者是非农业户口的人只占总人口不到20%,捧的是铁饭碗,享受着粮油供应、公费医疗,虽然生活和现在相比那是仅过温饱线,但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比,那的确是有无比的优越感,无论是政治地位和物质生活都是农民无法比拟的。

而且很多的优越不是奋斗来的,只是因为出身,记得我小的时候一直嫉妒比我大一岁的表哥,虽然舅舅一家生活在乡镇,那时是公社驻地,但因为舅舅和舅母都是公办老师,所以我表哥、表妹就是非农业户口,母亲说人家到十八岁最差也会安排进工厂当工人,当工人那时农家子弟是不敢想的可人家不用努力就可以达到。

那时农家子弟要想农转非,

推荐上大学只有公社干部这一级孩子的还有希望,

招工大队书记的孩子不知道哪一年赶上一次算幸运!

当兵提干或转志愿兵的有,但寥寥无几。

那时母亲常叮嘱我好好学习文化,长大了看能不能让在公社上班的舅舅给我找个临时工的活。

但看看表哥,人家放学、放假不用拔草拾柴,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没有生活的压力、也不在乎学习成绩,因为不用为自己的工作担忧,作为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倒也不为没有工作担忧,因为我当时就是公社小社员,长大了就自动转正为正式社员了,农民虽然不会为失业担忧,但年年却为缺吃缺烧忙碌!六七十年代的农家子弟,哪一个不是从七八岁开始就拔草、拾柴,除了下雨、下雪也是天天忙碌,但从我记事的六十年末和七十年代,十几年,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我不知道这位先生说的有盼头指的是什么?

我和小伙伴们的盼头就是不再吃地瓜,能顿顿吃上黄金塔(玉米面窝头),洋姜咸菜浇香油就是理想的生活了,可直到包产到户头一年还是家家存地瓜,一直有能吃上纯玉米面窝头的盼头!

至于说,那个年代人民有信仰,有干劲。

有信仰,我不知道指什么?

是指马恩列斯毛思想,还是指“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能实现”!

其实吧!吃不饱饭的时候,说这些都有点虚,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信仰是“吃饱了不饿”!

当然,我是指的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对于衣食无忧的人可能例外,“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贫穷有时限制人的想象,吃不饱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想的自己怎么才能吃饱,理想不会很远大,我们那个时候虽然写作文的时候也说胸怀全世界,解放全天下四分之三的受苦人,但只是在作文里写写!

现在不是没信仰了,只是大家天天忙自己的事,总有干不完的活,没空想太远的事了,大家知道英特纳雄耐尔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大家脚踏实地的工作,少说空话,物质才会越来越丰富!

不是英特纳雄耐尔是物质极大丰富吗?那就要埋头苦干,到时候自然就实现了。

“有干劲”说实话这话有点虚,十几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生产队时候同样的活,包产到户后用不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而且产量还大幅提高,包产到户第一年就能敞开肚皮吃了,两三年就能顿顿白面馒头了,你说那个时候有干劲,体现在那里?

说对“对以后的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我的感受是看不到希望,年年生活没有改观,农家子弟绝大多数注定了要当农民,没有其他选择,你说希望在哪里?

说实话是恢复高考才让我们这些农家子弟看到了希望,总算有个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了,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我都有“下东北”的想法。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复课八年考了个纺织学校(小中专),分到了针织厂,本来一个城市户口的子弟十八岁以后顺理成章的事,她却苦读了八年,被老师和同学戏称为“八年抗战”,试想这要克服多么大的心理压力才能坚持下来,而这还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总算有机会,可以说“有希望”!

说实话,我对这位先生说的类似的话非常的反感,因为那个时代说的太多了,听的太多了,太空太虚了!

这类的话那个时代也只有写作文、领导作报告讲讲而已,书面语言,符合当时的实际吗?

0 阅读:5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