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3月29日,三名女孩驾驶小米su7,从湖北走德上高速去安徽考试。
途经枞阳至祁门路段的时候,车子不幸撞上高速公路中间的护栏,一度导致汽车燃烧爆炸,并夺走了三名女孩的生命。

此事爆出以后,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小米创始人雷军甚至对此发文道歉。
按理说,世上车祸千千万,出事应该找保险公司才对。为何这次却闹得满城风雨?吵得沸沸扬扬的自动驾驶汽车,究竟路在何方?
智驾不是自动驾驶?早在2023年的时候,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就针对自动驾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传福表示:“一场车祸就足以毁掉一个品牌,因为自动驾驶这项功能,其责任划分是很模糊的”。

如果是普通汽车的话,一旦出了车祸,司机势必承担绝大部分责任。但如果是自动驾驶的话,由于汽车操控权并不在司机手里,这时候出事该找谁?
所以关于自动驾驶这项技术,涉及到很多伦理、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即便强如比亚迪,也不敢轻易试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动驾驶这么“不靠谱”,那为啥如今路上的许多新能源汽车,都打上了“自动驾驶”的标签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很多人误解了“自动驾驶”这个概念。目前路上跑的那些车,并不是自动驾驶,而是智驾。正是这一字之差,让大多数人都将智驾、自驾混为了一谈。
所谓的智驾,就是利用AI、传感器、高精度地图等,来辅助人类进行驾驶的工具。
比如它可以提前2.5公里探测前面有个大弯,或者探测前面有多少车流,有多少车道、匝道等。

紧接着再算好距离,并控制车速。这样一来,系统就能在特定场景下,接管车主的部分操作了。
像如今的“蔚小理”、特斯拉、问界等品牌,都有智驾模式。而车商们口中常说的“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也都属于智驾的行列。
换言之,有了智驾以后,就能减轻驾驶员的工作量了。

当然,智驾归智驾,但驾驶员仍需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毕竟它只是个辅助驾驶而已,一旦把安全100%交给智驾,事情就难以预料了。
至于自动驾驶的话,则比智驾要高阶一点。
目前国际上把智驾和自动驾驶分成了好几个等级,智驾归属于L1到L3,自动驾驶则是L4到L5。光是从这些数值等级中,大家就能区别出两种驾驶模式的差异所在。

所谓的自动驾驶,就是系统能完全接管车子的驾驶任务,无需人类干预。
而且自动驾驶适用于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景区、村道、街道,甚至小巷等,都是自动驾驶负责的领域。可以说,自动驾驶就跟人类一样,有着处理一切驾驶任务的能力。
现阶段智驾处于什么水平?只可惜,发展至今,市面上仍然没有任何车型,可以达到自动驾驶的水平。不仅如此,就连智驾也很难突破到L3等级。

现阶段的智驾系统,大多停留在L2这个等级。比如特斯拉FSD、蔚来NOP+,都是L2水准。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L2智驾车辆在所有智驾车辆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0%以上。可见,路上跑的那些智驾车,很多都是“低阶L2级货”。
至于L3的话,如今较为高级的奔驰Drive Pilot,也只达到了L3的部分水准,有些车评人士甚至将其评为“L2.5”.

而且奔驰Drive Pilot智驾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仅限德国高速,其他地方则无法适用。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预计在2025年,智驾车辆才会由L2向L3过渡,届时L3智驾系统的渗透率或将突破10%。可见,如今的许多智驾车辆,仍旧处于技术不成熟的状态。
当然了,诸如Waymo无人出租车、百度Apollo Robotaxi这类车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达到了L4级别。

但这些车都被后台统一控制、监测着,行驶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接管车辆,以保障乘客的安全,而且出了事也是运营方全部担责。
所以这个所谓的L4,也只是局部范围内的L4,并不能代表如今智驾车辆的整体水平。
总体来看,现阶段的车机及整个生态,还没发展到机器代替人脑开车的地步。如果真有,车企早就把方向盘给摘掉了。

所以说,身为驾驶员,千万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来掌控。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司机的心大和用力过猛的宣传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既然智驾不是自动驾驶,那不少车主为啥还会在智驾车辆上“放手”呢?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首先,驾驶员对智驾和自驾两个概念模糊不清。说一句不好听的,许多驾驶员都在用生命践行智驾技术。

网上就有不少来自问界、小鹏、蔚来的智驾部员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表示,路上那些把辅助驾驶当无人驾驶用的司机,就跟玩极限运动似的,勇气超乎想象。
往往警惕心一放松,双手立马就从方向盘上拿开了,有些甚至还在驾驶过程中呼呼大睡,想想都令人后怕。可见,驾驶员的心大,是导致这一现象泛滥的首要因素。
其次,宣传这块也有问题。许多车企为了拿下市场,纷纷夸大营销,在宣传上用力过猛。明明是智驾,非得宣传成自动驾驶的范儿。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针对某家车企,国内外的车企都存在这种情况。
尤其4s店销售,更夸大其词,将自家智驾系统说的天花乱坠,什么“智驾第一梯队”、“智驾天花板”等,把顾客忽悠的五迷三道。
当这种虚假共识一达成以后,许多人就开始把智驾当自驾使了。

相反,燃油车虽然早就有了辅助驾驶系统,但这些燃油车车企却从没把它们当做卖点来宣传,也没放开很多深度功能。所以油车每年出事这么多,几乎很少接到投诉电话。
总的来说,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媒体夸大宣传,拉高用户的期望值,用户自己使用也不规范,把智驾当自驾用。
再加上车企也不解释清楚,甚至采取默认的心理。长此以往,最终就酿成了不少舆论危机。

既然如此,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智驾车辆出了事该谁负责?
首先,车企出来道歉,并承担责任,是必然的结果。毕竟汽车不比手机,手机坏了就坏了,大不了扔掉,企业倒也不必太自责,后期继续研发升级就行。
但汽车不一样,一旦发生车祸,往往都是以生命为代价,这样的代价太过沉痛。

所以在智驾技术探索的道路中,智驾先行者要扛起更多的责任,接管对逝者的补偿,这样才能抚平逝者家属心中的伤痛。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消费者用生命选择的信任。
当然了,让车企无限承担责任,这个也有点难。每年车祸死亡好几万人,各种特殊原因都有,其中包括恶意超车、路面故障、后车追尾、连环事故等。
一次巨额赔款,可能会让后面的碰瓷越来越多。假如车企全部大包大揽,那智驾就别搞了。

所以在调查结果没出来之前,任何的评论和站队都需要斟酌。唯有彻底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拿出一个让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当然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智驾是不可能倒退回去的。你不研发,国外也会研发,毕竟相比于人力开车而言,智驾开车要省力的多。
如果咱们真的淘汰、禁止智驾车辆,那这块市场的蛋糕势必会被外国品牌给侵占。届时咱们的非智驾车没任何竞争力,在海内外也打不开市场,国产车不得完犊子了?

所以说,在智驾这块,咱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通过数据和案例的不断积累,才能让智驾技术走向成熟,并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智驾就如同核电一样,尽管曾经发生了类似切尔诺贝利和东京核电的悲惨事件,但如今的核能利用依旧没有停止。
可见,真正的技术是拦不住的。毕竟需求摆在那里,脱离了需求就等于葬送了未来的市场。

当然了,对广大驾驶员而言,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智驾从没说过包办一切,它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辅助驾驶而已。
如今的大多数智驾车辆,都属于L2级别,因此手绝对不能离开方向盘。
面对道路临时改、换道,前方事故导致的拥堵等,一定要驾驶员亲自接管车辆,亲力亲为,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此外,汽车在时速100多公里的时候,遇到障碍物多少米能刹停?这个反应时间也取决于探侧器,极其考验智驾系统的软硬件性能。
所以千万不要让探测器的灵敏度,来决定你的生命长度。不然的话,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了。
总之还是那句话,技术永远是工具而非依赖。唯有将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让每一次出行平安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