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央定调:2025农村土地实行“大稳定、小调整”,农民朋友高兴了。
近年来,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在农村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就成了对农民朋友比较关心的政策。
据悉,中央多次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方向,尤其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将继续延长30年,引发广泛讨论。那么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是好事吗?农民朋友又有何看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始于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轮承包期15年,1997年第二轮承包启动,期限30年,至2027年左右陆续到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2023年起试点“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预计2057年到期。而且截至2025年,很多地区都完成了整省试点,也都取得了成效。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稳定”,旨在让农民吃下“定心丸”,避免频繁调整土地带来的矛盾,同时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新形势。

1. 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农民的社会保障。而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可以为农民提供长期的投资信心,减少因土地频繁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稳定农业发展与投资信心
频繁调整土地会导致农民对耕地缺乏长期投入意愿,例如不重视土壤改良或水利建设。30年不变的政策让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更愿意投入资金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
3.减少调整成本
重新分配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测量、登记、分配等工作,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可能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延长承包期限可以减少这些调整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4.推动乡村振兴
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延长承包期限,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吸引城市资本和技术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自2023年试点以来,政策成效逐步显现。
土地关系稳定:农民安心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荒地减少。例如,安徽省在首批省级试点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高质量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任务。
权益保障加强:法律明确禁止以“人口流动”为由收回承包地,外嫁女、外出务工者权益得到保护。
土地流转率提高: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例如,江西省上犹县通过“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模式,优化了田块布局,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矛盾仍需化解:部分无地农民(如新生儿、新嫁入人口)因“增人不增地”原则难获土地,而且仅仅依赖村集体机动地找补,很难得到满足,因此矛盾依然存在。

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这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许多农民认为这一政策能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减少因土地调整带来的矛盾和纠纷,确保他们能够安心耕种。
支持者:土地是“命根子”,稳定才有安全感
老一代农民:“有地种粮,吃饭不愁。若土地被打乱重分或者被收走,靠每月100多元养老金怎么活?”
进城务工群体:农民工王大哥说:“城里干不动了还能回乡种地,承包权不变,心里踏实”。
反对者:无地农民“饿的饿死”,利益分配待优化
新增人口家庭:村民李女士抱怨:“家里五口人只有三亩地,孩子结婚生子后更紧张,村里却无地可分”。
不过,根据根据政策显示,在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并不存在新生儿无地的情况,而且“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是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旨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所以,土地延包30不变的政策原则上不存在矛盾。

总之,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小幅度调整。而且对于特殊情况下进行土地调整的,是需要村集体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可以进行小调整,这样也显示了政策的公平性。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利弊。话说,你们村开始实施了吗?你觉得30年不变好不好?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