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明在头冷飕飕,清明在尾暖悠悠”,今年清明在哪?有何预兆?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转眼间,清明节气将至。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春节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气温逐渐回升,草木开始萌动,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清明而言,可不单单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自然节气,因为这天还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悉,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而且清明节与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并称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这是因为其与上巳节、寒食节“合三为一”所致。其中,清明节还承载了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此外,清明节还常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因为清明前后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说法,说明清明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清明的名称由来,还是因为这个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特点。据《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说的就是清明节气的由来。
而民间还一直有“清明在头冷飕飕,清明在尾暖悠悠”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今年清明在何时?有何预兆?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这里的“头”和“尾”具体指的是农历月份的上旬和下旬。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出现在农历月份的上旬,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天气就会冷凉,不会很暖和,很可能意味着有“倒春寒”天气的出现。而如果清明节出现在农历月份的下旬,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就会比较暖和,不会有倒春寒的现象出现。
而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人对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气候紧密相连,如果清明之后的日子里天气较冷,那么庄稼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倒春寒的天气下,真可能会被冻伤,最终导致减产。而如果清明之后的日子里比较暖和,那么对于庄稼生长就会有帮助。

而且,民谚有云“清明在头,六月穿棉;清明在尾,六月桑拿”。其意思也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的月初或更早,那么六月份的天气可能会相对凉爽,甚至需要穿棉衣保暖;而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的月末或更晚,那么六月份的天气可能会非常炎热,像蒸桑拿一样闷热。
这是因为如果清明节气较早,说明春季回暖较慢,夏季升温也会较慢,因此六月份可能不会太热;反之,如果清明节气较晚,说明春季回暖较快,夏季升温也会较快,因此六月份可能会非常炎热。
看得出,清明在月末时天气较暖主要是因为此时春季已经到来,气温回升较快,而清明在月初时则可能遇到倒春寒的情况,天气相对较冷。

那么今年的清明在何时?
根据历法显示,今年的清明出现在公历4月4日,星期五,农历的三月初七,晚上20点48分21秒。
这样看来,今年的前面就是在“月头”,而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可能会“冷飕飕”,而且到了农历六月份,也就是今年夏天很可能不会太热。这对人们来说体感上会很舒服,但是对于庄稼生长来说就会不利,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当然,从科学角度来看,清明节的天气主要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与入节时间的早晚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清明在头”或“清明在尾”对天气的具体影响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这些说法毕竟都是古人根据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因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大家去了解和学习。

此外,民间还有“过了清明冷十天”的说法,这意味着清明节到来后,往往预示着接下来还会冷很多天。因此无论清明在何时,大家都要做好倒春寒天气到来的准备,避免庄稼受损严重。
总之,清明节气马上要到了,而清明节气出现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来天气的冷暖。因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民间说法及天气来预测今夏的炎热程度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说的关于清明节气的民间讲究了。话说,你觉得老话说的有道理吗?你们那边有这说法吗?可以留言、评论,跟大家说说你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