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阅读是跟作者对话,在对话中开启读者智慧,可是学生徘徊在文字的大门外,对作者非常冷漠。调查就发现,学生进入文字背景,与作者对话实在不过是奢谈。
如果试图让学生在独立研读中发生热情,就一定发现学生的冷漠与焦躁生动反映生命的荒漠。文字是尖锐的锥子刺得学生的心灵生疼,对文本越冷漠,心就越焦灼。
晚自习三节课,我照看学生研读《红楼梦》,前两节阅读批注,第三节写作阅读评论。多少学生苦不堪言,看看《阅读评论》,逼真地反映学生有多艰难。潦草的书写是痛苦的明镜,反映狂躁不宁的心态。要从一团潦草的文字垃圾里寻出热情来,真是天真啊!
这样的评论反映阅读的冷漠,《红楼梦》实在无趣,哪像《水浒传》?
如此读写是折磨学生?难道是我不该强迫学生研读并写作评论?不仅如此,对教材的学习同样把课堂还给学生,照看学生研读课文,执行阅读任务。学生研读同样冷漠,同样焦灼,可是我怎么能动摇阅读真理?
如果我跟年轻教师一样,既然学生抗拒独立研读,那就不得不拾起“讲”的传统,讲到天荒地老,讲到学生心灵寸草不生,一片沙漠!
书由学生读,生命在读写中滋润,教师除了指导读法,陪伴督促研读还有什么办法呢?我努力的方向在于,如何缩短学生痛苦的路程,苦尽甘来,跟作者对话,跟自我交流,热情诞生,创造思想。
开始,我跟学生一同写评论。完成后,两人一组,评价对方的评论,用评语表达得失。然后,我读范文,为大家具体示范。读后,大家评价我的评论,提炼评论的价值标准。
根据学生评论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规范中激励写出质量,激发阅读热情,鼓励创造思想。
发现学生评论中有了热情,开发出做人处事的智慧,我就欣喜不已,让学生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诚然,这过程十分艰难。对于懒惰的学生,单从阅读评论的文字垃圾,根本看不到进步。即使如此,也只能激励学生坚持下去,艰难地修养宁静,慢慢读进去。
学生听了九年语文,只听出对文字的冷漠,只听出心灵的荒漠。年轻教师怎么能继续误人子弟呢?
要发生感染,读出热情,除了独立研读,没有别的路。要缩短热情的路,只有用笔读。边读边勾画批注,读后写作阅读短评。
这是切实可行之路,只要拿起笔,热情就在酝酿。只要热情觉醒,思想的发现就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