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96e18b73a059cfe63cf56453c5115c.jpg)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摘要:
2025年必将成为碳足迹“大年”,一件件翘首以盼的大事将集中落地。碳足迹风暴、零碳园区井喷、碳预算时代开启、全国碳市场扩容、自愿减排项目开发、数字化碳管理等,都将催生巨大商机。
撰文 | 王磊明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184篇原创
2025年,既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五五”的擘画之年。对于碳圈来说,2025年更是意义非凡。
自从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宣示“双碳”目标后,至今已构建完成“1+N”政策体系。2025年,“双碳”领域将迎来众多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节点:
“双碳”目标宣示五周年(2025年9月22日);国家自主贡献再立2035年新目标;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收官,碳排放双控即将开启;“十四五”碳排放强度降低18%迎来期末“大考”。与此同时,一件件翘首以盼的大事将在2025年集中落地,催生一个个新商机。“碳”海沉浮,在时代的洪流中,谁能成为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01
碳足迹风暴来袭
2024年可以视为碳足迹“元年”,碳足迹正式成为国家文件中的“常客”:
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6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9月,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发布;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2025年则必将成为碳足迹“大年”,成为“双碳”率先落子的领域。一开年,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就印发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从标准、因子两方面推动并规范碳足迹工作(详见《2025成碳足迹“大年”,“四箭齐发”撬动千亿市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f43675c4f3d01e0c8e914bb1517810.jpg)
问:为啥碳足迹这么着急?
答: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深入发展:法国光伏招标人为抬高中国产品碳足迹数值,欧盟新电池法规定的碳足迹披露、分级、阈值“三件套”最快将于2025年7月开始实施,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开征,碳足迹已成为出口企业的“燃眉之急”。
问:碳足迹有哪些商机?
答:国家文件中部署的各项工作,都是碳足迹的商机,包括但不限于:
1)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提到了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
2)建立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重点提到了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
3)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提到了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电解铝、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磷铵、木制品10类重点产品。
02
零碳园区“井喷”
如果说国家文件谋的长远,那么每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聚焦下一年。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2025年1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系列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提出“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f036bfec6b4df7e084e6edce1476d7.jpg)
来源:信达泰
国际上对中国的零碳产业园实践也非常关注。由远景科技集团携手鄂尔多斯市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作为中国唯一案例,今年再次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产业集群转型报告《释放产业集群全部潜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气氛烘托到这了,2025年必将成为“零碳园区爆发之年”。
问:为啥这么重视零碳园区?
答: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则有潜力,园区是生产生活的重要承载,仅工业园区碳排放就占到全国的30%以上,节能降碳“首当其冲”;二则有基础,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到绿色园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实施的“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为零碳园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则有未来,随着我国碳达峰时点越来越近,碳中和布局也提上日程,零碳即碳中和,战略眼光长远。
问:零碳园区有哪些商机?
答:零碳园区涉及面很广,从产业看,包括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涉及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工业化、超低能耗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从业务看,包括碳排放的监测、核算、抵销等碳管理全过程,涉及数字化管碳、园区温室气体清单、碳信用等,每个领域都能催生一大商机(详见《中央点题零碳园区,CCER井喷,自愿减排大时代来了?》)。
03
碳预算时代开启
碳预算是为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总量控制方法,即在特定时期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主体设定温室气体排放上限(详见《省市碳考核即将开启,谁能抢到碳核算这块蛋糕》)。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针对区域提出“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针对行业提出“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8ecd89c3c56f416f9f9fd688d3f7ce.jpg)
来源:中国政府网
紧接着,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的《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针对区域提出“建立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针对行业提出“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
碳排放涉及企业、项目、产品、区域等不同主体,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面向企业的碳市场交易制度,面向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面向产品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如今,面向区域的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呼之欲出,将实现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全覆盖”。
问:为啥实施碳预算?
答:从国际看,碳预算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目标”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再到《巴黎协定》提出的“气温上升幅度控制目标”,都需要设定一个阈值管理工具;从国内看,碳预算是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需要。从2025年开始的“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到“十五五”时期的“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的碳排放预算”,再到“十六五”时期及以后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下的碳排放预算”,都需要为实施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设定一个基准。
问:碳预算有哪些商机?
答:碳预算主要服务于地方的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即“十五五”时期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碳达峰后”的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首先,在碳预算和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双重加持下,区域碳核算(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需求骤增。
其次,对于地方来说,碳预算是个“新课题”,虽然有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可供参考,有发达国家碳预算编制经验可供借鉴,但其内容庞杂、技术性强,科学性、准确性要求高,仍需借助市场化、专业化力量。此外,碳预算处在地方“双碳”工作的最前端,具有指引性和统领性,拿下了这块“要地”,就有可能成为地方碳排放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一体化服务商。
04
全国碳市场扩容
在碳足迹兴起之前,碳市场一直是“双碳”领域“最靓的仔”。如果说碳足迹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不得不为”,那碳市场则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主动作为”。
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来,走过了三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2021、2022年,2023年),只纳入发电一个行业,经历了“配额合并发放合并履约”、“配额分开计算合并履约”、“一年一履约”的转变。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交易价年底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最初的48元/吨的开盘价上涨了103%。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24 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这是全国碳市场建立以来的首次扩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be9182f587abae3b896f93a8cd36f7.jpg)
来源:生态环境部
问:全国碳市场为啥扩容到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
答: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全国碳市场为啥扩容,因为配额池子小、纳入企业少会影响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二是为啥扩容到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从战略上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八大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占比高达75%,都会纳入碳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率先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因为这三个行业排放量大、减排迫切性高、数据基础好。
问:全国碳市场扩容有哪些商机?
答:碳配额正成为继现金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后企业的又一新型资产,既具有减排属性,还具有金融属性。一方面,配额发放到清缴履约有时间差,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波动获利;另一方面,以配额为基础,可以发展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等碳市场融资工具(详见《国家“双碳”承诺再立新目标,碳市场牛市要来了》)。
05
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份公告让自愿减排“戛然而止”。直到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重启。
方法学是自愿减排项目开发的基础和前提。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以这4项方法学为基础,70多个项目上网公示,但只有“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走完了减排量公示,离最终登记只差“临门一脚”。因此,2025年将迎来新方法学下减排量的签发,“拔得头筹”者万众瞩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b88ef0e650f7d28d63a2f6cfc13340.jpg)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2项方法学。因此,2025年或将迎来第三批甚至更多方法学。
问:已经有了碳市场,为啥还要发展自愿减排?
答: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则,自愿碳市场是强制碳市场的重要补充,为企业清缴履约提供了又一选择;二则,强制碳市场只纳入了发电等重点行业,自愿碳市场则可以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助力非控排企业开展减碳和零碳活动;三则,强制碳市场是激励企业减排,自愿碳市场功能更多元,除了减少排放,还可以避免(如煤矿瓦斯利用)、消除(如碳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排放。
问:自愿减排市场有哪些商机?
答:自愿减排市场包括项目开发、减排量交易两个方面。项目开发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文件(PDD)编制、项目审定、减排量核查三大环节,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只发布了第一批5家审定与核查机构,而且要求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不能为同一家。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周期长、技术性强、不确定性大,机构的“客单价”相对较高。减排量交易主要适用于全国碳市场及地方试点碳市场配额清缴、大型活动碳中和及零碳试点示范、国际航空减排机制(CORSIA)等三种场景,在新老减排量交替之际,存在较大缺口,这也就有了投资获利的空间。
06
数字化碳管理
往大了说,数字化碳管理指的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做了专门部署,包括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赋能绿色化转型、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三个方面。
往小了说,数字化碳管理具体包括区域碳通量观测、企业碳排放智能监测、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管理、自愿减排项目数据监测等。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建立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管理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4年版)》提出“面向碳排放数据采集、碳足迹追踪和碳资产核算等业务活动,建立数字化碳管理系统”。
问:已经有了数字能源管理,为啥还要搞数字化碳管理?
答:其一,能源是最重要的碳排放源,在能耗双控时代,很多大中企业已建立了数字能源管理平台,这为数字化碳管理打下了基础;其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仅次于能源活动,在能耗双控加快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数字化碳管理应运而生,可以有效解决碳排放计量难、碳足迹追踪效率低、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其三,数字化碳管理可以对碳排放实测,从而与核算法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问:数字化碳管理有哪些商机?
答:数字化碳管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分析应用两个方面,前者实现各级数据采集、汇聚、监测及展示,需要部署卫星、仪器仪表等硬件,专用软件、数据大模型、工业APP等系统平台;后者通过数据加工、核算、评价及管理,精准掌握自身碳“底数”,并为国际互认奠定基础。因此,数字化碳管理至少带来三个领域的商机:一是规划咨询,提供解决方案、申请政策资金等;二是建设部署,硬件的生产和铺设、软件的开发和上线;三是运营管理,将数据应用于碳预算、碳交易、碳税等场景。
作者简介:王磊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
参考资料:
[1]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ommodities/lithium-industry-first-ibat-commercializes-new-extraction-technology-2024-07-11/
[2]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ommodities/inside-race-remake-lithium-extraction-ev-batteries-2023-06-16/
[3]https://www.usnews.com/news/top-news/articles/2024-07-11/exclusive-in-lithium-industry-first-ibat-commercializes-new-extraction-technology
[4]https://www.mining.com/web/international-battery-metals-leases-lithium-filtration-plant-for-us-production/
[5]https://www.ibatterymetals.com/direct-lithium-extraction
[6]https://www.ibatterymetals.com/direct-lithium-extraction/vs-other-dle-methods
[7]https://www.ibatterymetals.com/direct-lithium-extraction/vs-traditional-extraction
[8]环球零碳-为“后石油时代”做准备,油气巨头开始疯狂抢锂矿
[9]高盛-全球金属和采矿业:直接锂提取,一项潜在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