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上班被直播?工作不是拍真人秀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9 09:49:12

近日,郑州一互联网公司直播员工周末上班引发关注。在网友录制的该公司直播片段中,直播场景为一间办公室,约有十五位员工在工位上工作。有网友表示,直播员工上班是否侵犯了员工隐私权、肖像权?对此,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直播员工上班是为了让公司工作状态和业务流程更透明,员工对此都知情,加班也会给加班费。律师表示,公司直播需经过员工的知情和同意,且加班时间要在一定时长限制内。

郑州某互联网公司将员工工位变成直播间,公司以“企业透明化”为名,仍然难掩对私人领域侵蚀。

办公室虽属半公共空间,但《民法典》第1032条明确的“私密空间安宁权”不应被架空。直播镜头不仅记录工作场景,更捕捉到员工调整内衣、打哈欠、擦拭眼泪、服用药物等等私密动作,实质是将个人在隐私强行拽入公共审视,构成对人格尊严的系统性侵犯。

网友打赏、弹幕互动形成的流量收益尽归企业,而劳动者沦为数字佃农。这种模式与18世纪欧洲工厂主展览流水线工人如出一辙,区别仅在于剥削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据空间。

公司以“工作场所具有公共属性”为由,将监控权无限延伸至网络空间。这种偷换概念的做法,无异于把办公室异化为全景敞视监狱,劳动者不仅要承受绩效考核的压力,还要在万千网友的凝视下进行“自我规训”。

企业宣称的“员工知情同意”,在劳资力量悬殊的现实中往往沦为伪命题。因为劳动者在签订包含非常规条款的劳动合同时,并未获得真正的协商空间。当“同意直播”成为保住饭碗的隐形条件,劳动者在失业焦虑中被迫让渡身体自主权,所谓的自愿选择不过是资本强权下的生存策略。

更隐秘的压迫在于数字化监控的“寒蝉效应”,因为们在被监控环境下会刻意调整工作姿态,会使人出现焦虑失眠症状。直播镜头制造的持续心理高压,不仅降低工作效率,更可能引发《职业病防治法》界定的“职业紧张”等新型职业伤害。

当公司的代码敲击声变成直播背景音,员工尊严已无处躲藏,员工的创造力早已在窥视中窒息。真正的管理应如稻盛和夫所言“看见人心”直播监控暴露的是管理者对人性化沟通的放弃,将领导力简化为云端巡检。

企业将直播包装成“增进客户信任”的创新举措,实则是管理无能的遮羞布,一个将员工当成坐牢的人对待,践踏员工的尊严,如何让客户信任公司是人道并且诚信的?相反,保障员工福利与尊严的公司才真正赢得客户的信任。

技术创新更应守住伦理底线。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企业部署监控类技术前必须进行人权影响评估,美国加州立法禁止非必要工作场所监控。相比之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规定的“单独同意”原则,在职场特殊语境下亟待配套实施细则。

劳动者需要集体谈判权对抗公司霸权,世界文明国家的经验表明,组织化博弈是打破数字全景监狱的关键。

真正的企业管理不应是《楚门的世界》式操控,而应如星野源在《职场生存手记》中写的:“让每张工位都成为能安心做梦的岛屿。”毕竟,创造价值的从来不是摄像头里的表演,而是未被凝视的自由灵魂。

0 阅读:11

评论员廖保平

简介: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