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老是腹泻,是不是肠胃出了问题?”这是消化科门诊中非常常见的主诉。然而,医生往往会强调,腹泻虽然是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但并非肠癌早期的典型表现。事实上,肠癌在早期往往非常隐匿,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身体异常,才是我们需要格外警惕的“无声警报”。

肠癌,即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尤其在我国,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了解肠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早期的非典型症状,对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聚焦肠癌,揭示其早期的“庐山真面目”,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守护肠道健康。
一、 什么是肠癌?肠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人体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的癌症。它的发生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由肠道内的良性息肉逐渐发展而来。息肉是肠壁上突起的一团肉,大部分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处理,经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可能会发生癌变。

癌细胞一旦形成,便会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侵犯周围组织,甚至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转移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肠癌可以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差异,但其本质都是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病变。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在男性中位列第3位,在女性中位列第4位。
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50万,死亡病例近30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二、 肠癌的早期信号有哪些?很多人认为肠癌的早期症状就是腹泻,但实际上,腹泻并非肠癌早期的典型或唯一表现。以下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异常,更可能是肠癌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1、排便习惯改变: 这是肠癌早期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症状之一。这里的改变并非仅仅指腹泻,还包括:
据研究显示,超过60%的肠癌患者在确诊前曾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
便秘: 原本排便规律的人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腹泻与便秘交替: 一段时间内出现便秘,一段时间内又出现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发生。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 在没有其他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排便次数出现持续性的增多或减少。里急后重感: 总感觉排便不尽,想排却排不出来。
2、大便性状改变: 观察大便的形状和颜色也至关重要:
便血: 这是肠癌早期非常重要的信号,可能表现为大便带血、鲜血滴沥,或者肉眼难以察觉的隐血。需要注意的是,痔疮也可能引起便血,但肠癌引起的便血往往与排便习惯改变同时出现,且可能伴有黏液。黏液便: 大便中混有黏液,可能是肠道炎症或肿瘤刺激所致。大便变细或呈扁条状: 肿瘤生长可能导致肠腔狭窄,使粪便通过困难,从而变细或呈扁条状,俗称“铅笔样便”。
3、腹部不适: 早期肠癌可能引起一些轻微的腹部不适,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其他胃肠道问题:
腹痛: 多为隐痛或钝痛,部位不固定,可能逐渐加重。腹胀: 腹部胀满不适,可能伴有嗳气。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4、不明原因的贫血: 慢性肠道出血可能导致铁流失,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据统计,约有10%-20%的肠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贫血。

5、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肿瘤生长会消耗身体的营养,导致患者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出现体重下降。
6、持续的疲劳或乏力: 肿瘤的消耗和贫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的疲劳或乏力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症状并非肠癌特异性表现,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但是,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尤其对于45岁以上人群或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务必引起重视,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切不可自行诊断或延误就诊。
三、 肠癌的常见诱因有哪些?了解肠癌的常见诱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预防:

1、年龄: 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是高发人群。
2、家族史: 有肠癌或肠道息肉家族史的人,患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肠癌,风险更高。
3、既往病史: 曾患有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人,患肠癌的风险较高。

4、饮食因素:
高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多的红肉(如牛肉、羊肉、猪肉)和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培根)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加工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低纤维饮食: 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的接触。长期低纤维饮食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高脂肪饮食: 高脂肪饮食可能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某些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被认为与肠癌的发生有关。5、肥胖和超重: 研究表明,肥胖和超重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6、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7、吸烟: 吸烟不仅损害呼吸系统,也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包括肠癌。
8、过量饮酒: 长期过量饮酒可能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9、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患肠癌的风险更高。
10、某些遗传性疾病: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综合征等,这些遗传性疾病患者患肠癌的风险极高。
四、 如何预防肠癌?虽然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但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进行肠癌筛查: 这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于45-50岁以上人群,应开始进行肠癌筛查。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
对于有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史、既往病史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提前开始筛查并增加筛查频率。
结肠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整个结肠和部分末端回肠的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进行切除,是预防肠癌的金标准。粪便潜血试验(FOBT)或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 可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见的血液,操作简单,但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 观察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黏膜。CT结肠成像(虚拟结肠镜): 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但发现息肉后仍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尽量选择鱼、禽肉、豆制品等作为蛋白质来源,每周红肉摄入量应控制在500克以下,尽量不食用加工肉类。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酒,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

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 对于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癌变。
再次强调,腹泻并非肠癌早期的典型或唯一表现。我们更应该关注排便习惯的改变、大便性状的异常、腹部不适、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不要因为没有腹泻就放松警惕,延误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