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 @伴读读书 发了一则微头条——
是不是印错了?我记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现在别说家长,老师都不敢说对错。各种改革,不知道改啥?
微头条语焉不详。照片大约是拍自娃正在学的教材或教辅,上面登载的古诗与头条君的记忆不一样。照片上题为《一望二三里》的古诗为——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第一句,一为“一望二三里”,一为“一去二三里”;第三句,一为“门前六七树”,一为“亭台六七座”。 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微头条,引起了微友们的热烈讨论。多数微友记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也有微友说他学的是“一去二三里,山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也有微友说“一望二三里”是对的。不一而足。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笔者以为,此诗之妙主要在于“巧”。短短二十字,把10个数字连续植入其中。笔者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首诗,过目未忘。笔者的记忆与大多数微友一样,也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那么,到底哪一种版本才是正版呢?笔者做了一番考证。
郭彦全著《履痕乡梦共诗情》(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中的本诗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并称作者为邵雍。百度百科称此诗题为《山村咏怀》,甚至直称此诗的出处为《伊川击壤集》。
邵雍是宋代的诗人,他确实有一部诗集叫《伊川击壤集》。但笔者把《伊种击壤集》(明成化乙未年刻本)从头至尾翻了两遍,也没有找到题为《山村咏怀》的诗。《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也没有此诗的踪影。基本可以肯定,此诗作者不是邵雍。
《邵氏诗词库》卷752载有《无题》诗,署名元人徐再思。诗文为:“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里的首句与教材一样,但第三句“楼台六七座”与教材中的“门前六七树”和多数微友记忆中的“亭台六七座”都不一样。
元朝确实有个诗人叫徐再思。但他没有文集传世,笔者没有发现其他的文献称此诗的作者是他。而署名邵长平辑录的《邵氏诗词库》来路不明,不知此中收录的此诗其来何自。
清人华广生辑录的《白雪遗音》中有一段题为《艾叶重发》的文字,其文曰——
艾叶重发,草木萌芽,闲来无事,到故友家,一同到,望江楼上去饮茶,走过一去二三里,又过烟村四五家,瞧见亭台六七座,又看八九十枝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我看此地好风景,想必就是故友家,故友一见往里拉,拉过草团忙坐下,童儿倒过一杯茶,茶罢抬头四下观,粉壁墙上一轴画,画的是渭水河边姜子牙。
其中嵌入的四句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周有光著《语文闲谈(初编)》(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4页)中的此诗亦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并称诗题为《郊游》,不知源自何处。
杨春霖主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0页)称此诗为“童谣”。诗文亦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有意思的是,卷帙浩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启蒙读物《靖江宝卷》中曾六次引录或嵌入这首诗。
《靖江宝卷•圣卷》之《三茅宝卷》中有——
出门一去二三里,经过烟村四五家。看见亭台六七座,哪管八九十枝花。
《靖江宝卷•圣卷》之《大圣宝卷》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长生问先生:“这‘一去二三里’算什么题头?”“门生,这是教你识数目字的一首诗。写会这首诗,就能识会写从一到十的数目字。其诗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先生,我懂了,从一到十就是一而十。”先生就想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长生读书步步上。我还没有教他《三字经》这本书,他就悟出数字的累进道理,真是神童啊,神童!
《靖江宝卷•圣卷》之《财神宝卷》中有——
走过一去二三里,到了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他不坐,又见八九十枝花。
《靖江宝卷•圣卷》之《李青宝卷》中有——
上路一去二三里,走过烟村四五家。看到亭台六七座,哪管八九十枝花。
《靖江宝卷•草卷》之《牙痕记》中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靖江宝卷•草卷》之《回龙传》中有——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靖江宝卷》中的这六处,除《财神宝卷》中的“亭台六七他不坐”之外,四句均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靖江宝卷》之各个分卷是由江苏靖江不同的民俗文化专家收集整理的,他们的文本基本一致,说明当地流传的版本就是这样。
教材中的“门前六七树”,笔者没有找到出处。
综上所述,笔者的总体判断是:这首诗可能不是某一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可能没有“标准”的版本。但作为教科书,所选诗文应该都有比较权威或获得公认的出处。就诗意分析,“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是不太可能“望”到的,而只有“去”了才能看到这么多。因此,比较流行也比较可取的版本应该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