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越来越冷漠的原因

无知的求道者 2022-05-19 23:29:33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获得了权力和知识,却是以灵魂的纷扰难安作为代价。

也许浮士德是我们当代人每个人的缩影,每天都生活在忧虑的情绪氛围内。

而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名利的获得是以灵魂的出卖作为代价的。人,一旦失去了灵魂,灵魂所包含的一切内在品质都将丢失,比如诚实,善良,谦虚,尊重等等。

更直白点来说,人,一旦消散了灵魂,那么,与冷冰冰的机器人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了。披着一张人类的皮囊,内心却冷漠无比。

那么,对于现代人的灵魂扭曲,何以发生,又如何拯救呢?

灵魂

群居使得生存的概率加大

人类天生就需要同类作伴,已是毫无疑问。相信行为遗传学家不久就会发现,究竟是哪一对染色体的化学作用,使我们独处时觉得浑身不对劲。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基因里添加这种功能是有原因的。凭借合作在生存竞争中超越其他物种的动物,保持在同类能互相照应的距离,存活的机会比较大——《心流》

《鲁滨逊漂流记》的艰难生活,使得我们对于群居合作使得生存几率变大这一理念记忆犹新。

其实,不光是古代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近现代也是可以说明的。下面,带大家回忆一下青春。

我是80后,在我小时候,我依稀记得,我家盖新房,然后请了村里关系比较不错的朋友来帮忙,请记住这个词语,是帮忙,而不是给钱。

为什么不给钱呢?

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没钱,都是穷人,而且当时的货币量也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 这套房子如果盖下来,剩余的钱,是根本无法支付亲朋好友的费用的。

所以,唯一的记账方式就是“人情记账”。以“人情货币”代替“实物货币”运营彼此的关系。也就是你今天帮了我,我欠多大人情,之后是要还的。在今天,这种事情,也是很常见的。

到了今天,我有了一个疑惑,如果今天我帮你搬了100块砖,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只帮我搬了90块砖,那么,很显然,这个人情债是无法同等兑付的啊?

让我怀念的就在这里了,朴素的农民是不会计较这些细节的,没人真会去算这个细账,因为无所谓。而且同在一个村,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帮忙已是常事,人情债也就成了一本糊涂账,算起来也没多大意思。

如果有些奇葩真的这么干了,可能还会被其他村民冠以“较真儿”或者“不好相处”的名声。

在今天,某些边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而被困的十几户人家,都在以这样的“道德规则”维系着群体生存。

有人说我歪曲了孔子的思想,你不要忘了,孔子是提倡入仕和入世思想的,而不是避世,而他的这套逻辑理论就是支撑。

孔子

道德只是维系生存的工具

人被认为自私自利,并非因为追求自己的福利,而是因为不顾邻人的福利的缘故。

这句话很好理解。打个比喻,就好像一个老太太摔倒在你面前,不去扶,绕过去走,这种自私,不能说道德沦丧,这叫道德冷漠。但是,如果你不但不去扶,嫌他挡路,还踹他一脚,这才叫道德沦丧。

对于自私而言,并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其实道德问题并不大。损人利益才存在某种程度的道德问题。

其实,人,从骨子里是自私的,这是人类的求生本能。而道德体系或者法律体系,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共存的理念。

放眼全世界,每个人几乎都在为自身存活,这是共性。而每个国家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文化环境不同,相处合作而获得群体共存的规则是不同的。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道德是建立在自私本能之上的求生工具。

而道德体系在群体生存中,起到非常规范的社交纽带和交易作用,才使得道德体系稳固而长存。反之,有很大可能性松散。

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超发成为必然,那么,“货币交易”完全可以取代“人情交易”,因为两者都是建立在以物易物的商业本质基础之上的,并无不妥,而且“货币交易”更加精准,不会出现糊涂账。

就好像我给你搬100块砖,你却帮我搬90块钱,会是不同的价格,谁都不吃亏,很公平。

但是,讲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人情债”一旦被“货币交易”取代,“人情债”的方式会被弱化,也就意味着弱化了“情”字,必然缺少了人文关怀。身边的人也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比如,如果大山中的某一位村民,走出了大山,获得了另一个生存空间和生存技能,那么,道德工具会很自然地倾斜,而不是再过度倾向大山的村民,虽然道德上会有某种程度残留,但是,通常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纯真。

原理很简单,如果你注意到了上面那句话就应该明白,人是自私的,道德是自私求生的辅助工具。既然更大的自私空间发生了转移,道德作为满足自私的工具,也会跟着发生转移。就好像你的眼睛向哪边眺望,眼镜作为辅助视力的工具,也会跟随发生转移。

如果某位老乡跟这位外出打工的人借钱,多少会有所保留的付出,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倾尽全力。当地人可能不太理解,人为什么会变?其实,是他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共生圈,有了新的共生人脉和共生规则。

之前你们是依赖同一个星球共生,现在是同一个银河系中的两个星球物种。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眼睛是本体,眼镜是附体。自私是本体,道德是附体,法律亦如是。

所以为什么罗翔老师说,道德是法律的起点,如果你的道德操守足够严谨,根本不会上升到作奸犯科这个程度。

那么,道德为什么会冷漠,甚至于沦丧,破除了道德与法律的两层封印呢?

禁锢

人心向上,人性向下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道德是人性阴暗的第一层枷锁,法律是第二层禁锢。这也是建立在自私本性过度膨胀的前提之下而双双自我解封的。

人心向上,追求的是巨大功利,人性向下,也必须是付出纯洁灵魂为成本,就好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

所以说,自私没有错,但是自私欲过于膨胀,通常会衍生损人利己的局面。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再以道德冷漠诠释心性,而是以道德沦丧作为正解。

而此时的自私已然不是单纯地求生这么简单,而是纵欲。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纵欲阐述得非常犀利:大多数的苦难,都是因为自私自利。人人自私、无情、处处竞争,为求生存而相互争斗,人心的恐惧是原因之一,但造成自私的原因,并不仅是因为争斗求生,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彼此竞争与肆无忌惮的争夺。自私的心态,使人不断贪求更多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权利和影响力,让人想赢得战争图谋私利,想要比别人更好、拥有更多、获得更多肯定。私心总是贪得无厌,因此更难留意到其他人正在受苦,导致许多人在苦难中度过绝望悲惨的一生。

贪婪

亟待拯救的潘多拉盒子

如果你去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你会发现他们的道德体系保留的还是相对完好的。

就像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变形计》,“真香定律”的主角王境泽。之前恶狠狠的一句话,换做城市人,可能会寒了很多人的心,但是当地人却带着包容的心依然给他们做饭,怕他们饿着。

其实这些朴素的农民,他不会跟你说什么人人要互相帮助,才能一起共赢的道理。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道德环境,几乎已经内置到他们基因中,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性宽容。

如果你问当地的孩子,为什么要宽容,他根本说不出来,他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不应该是这样吗,大家都这样啊,我就学着做啊。

所以,完善和加固道德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一种行为暗示,不明所以地去做,不会再有讹人,不会再有欺诈。

因为讹人和欺诈,大多数情况下是生存技能狭隘,生计遭到威胁,同时又受到周遭人的歧视,产生了生存和自尊的恐惧。很多采访你会发现惊奇的雷同。

如果道德教化,人人发扬,相互熏陶,就真的就像《生命与意识的省思》中所说的那样:

美好的事物已经化解了生命尽头所感受到的无常与空虚。我们将不再害怕,因为我们也将感受到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我们不会觉得自己被遗弃而孤单,因为我们不曾遗弃别人、让别人孤单。我们确信这份善心会永恒持续,不会随死亡消逝;我们感受到这份超越自私的善心,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

0 阅读:43

无知的求道者

简介:扩展认知,仿若拨开人生云雾,原来四处全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