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时退出市场的某个学科补习品牌卷土重来,楼下的校区,从寒假到春季开学已经招到了200+的学生量。
广州某个不知名的少儿编程品牌,一年内拓展了11个校区。
这些现象,都给人一种感觉:教培行业回暖。

但我身边很多比较优秀的教学老师,陆陆续续离开教培机构,有的离开教培行业。既然回暖,当局者为何离开?
在我看来,教培行业回暖,更像是败走的军马,在敌人掠城又弃城离去后,他不费吹灰之力地重夺城池的虚假胜利。城池还是这个城池,但是百姓和将士体量早已不是曾经的那样。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人或者曾经离开但想重回教培的,我都不建议你进入。
教培回暖,暖在哪?
在不断关闭的乡镇幼儿园,不断合并的县区小学,我们能够明确地感受学生越来越少。
教培行业是一个依赖在读人口生存的行业,在不断减少的新生人口现状,教培行业未来的趋势不言自明。
大批量的早教机构暴雷、倒闭、关停可以看到出生人口减少对早教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教培市场,包括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早教市场的延续。
依我看,教培行业的回暖,更像是“双减”政策和疫情停课双重影响下的触底反弹。而它的上升能量已经力不从心。
在反内卷及过度消费后的消费无力的环境下,家长对于教育投资更加理性,更加追求教育效益,而不是盲目投入。
另外,在一系列的教培事故发生后,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的监管政策和交费安全管理对于习惯了以预收款维持经营的机构,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高频却低费的交费模式,让很多机构资金流入不足,入不敷出,必不久远。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机构熬过了疫情,却在疫情后两年疯狂退出市场。
回暖,是教培市场缓过来了,又想重新伸手掏家长的钱,但不代表家长的消费需求回暖。
教培行业的能力天花板不高
这是我个人感受,如果进入教培,有一个不错的引路人,而且自己本身愿意学习的,很多内容和技能,在两年左右就可以成长成熟。真正难的是让这些技术执行和持续更新。但环视了一圈教培机构,真正能够不断迭代的,不多。
如果作为一个新人,想进入教培,当老师是最不建议。
在教培机构当老师,受到的非教学行为影响特别多。例如可有可无的会议,配合成交的额外服务,一个水平平平的教学主管教研培训等等。
为数不多的能力成长,就是知道怎么流程化上课。属于你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了,如果真心想要做好教育这件事,那么你就需要额外付出很多时间。所以,真心,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教学能力的老师,都单干了。
如果当销售,这确实是一个好的锻炼场所。因为作为新人,一般不自带资源,那么教培机构有资源就是天然的优势。
如果有良人指路,两年下来技术成熟,你会有两条道可以选择。
走真心真诚路线,或者“礼义廉”路线。
这两条路,不是你选的,是老板给的。老板是良心的教育者,他就会秉承“你情我愿”的交易原则;老板是功利的,你可能就学会了把底线放得很低,良心扔一边。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路人,你或许会一直在教培中迷失。这里,我的某位朋友最有发言权。在教培待了两年,销售技巧一窍不通,在老板眼中只是个看门的。
如果是想重回教培行业的朋友,应该很清楚,重新回来,基本没什么新技能可以让你成长,只有技能输出。这个时候,就是单纯能力换金钱。但在消费收紧下,家长口袋里的钱都捂得紧紧的消费环境下,这样的输出效率比以前能大额收费时更低。
在教培越久,呈现的能力舒适区越明显,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教培机构从业者离开教培后又重新回到了教培行业。
而在整个人力市场上看,35岁以上的人已经面临重大的重新择业压力,如果在能力停滞的一段时间后考虑换工作,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所以考虑到成长性和我对教培的悲观态度,我并不建议重进教培行业。
教培行业的投资陷阱
小心那些疯狂扩张,但每个校区都没有健康现金流的品牌机构。
作为加盟商或者投资人,一定要警惕包装太过的教培机构,就像我们要警惕那些顾问在销售时的过度承诺行为一样。
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大势扩张的机构,你应该要非常清醒,这不是市场热闹,而是让你觉得市场热闹。
所以不惜成本地扩张,扩张只是饵,你才是鱼。
结语
我写过《2025年后,教培机构的出路:极致的个性化教学》,想在教育市场赚钱,很大可能是走个性化教育路线。教培行业本身应该是为这个单一评价的教育系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教育方案,而不是复制粘贴系统里的工业化教育。
现在的回暖仅仅是一种过度,在deepseek等技术创新下,教育将迎来更多其他的形式。所以,教培未必是家长的唯一选项了。
在普遍流程式教学、勾心斗角的教培机构内,要得到深层次的能力成长,非常难。
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形成持续的能力成长,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