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也可以叫作是闪击战,是二战德国所使用的一种经典战术,首创者通常被认为是德国名将古德里安。
这种战术有三大核心要素:一是速度,二是奇袭,三是集中。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以闪电般的速度,出其不意地发起一场袭击。此时,敌军往往会因为来不及组织防御,而迅速崩溃。
在二战初期德国就凭借着这样的闪电战术,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了整个欧洲。
只用一个月便荡平了波兰,四个小时逼降了丹麦,五天拿下荷兰,十八天灭亡比利时。
此外,挪威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拿下,南斯拉夫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被推平了。
就连在一战时期同德国人打得有来有回,并且有着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大国的法国,也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宣布投降了。

德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战绩,闪电战术的熟练运用是居功至伟的。
可问题在于闪电战虽然名义上是由于古德里安将军所首创,但实际上在一战时期就有所脱胎,并且在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这几十年时间里,英法苏等国都不乏有人在深入研究闪电战术。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为何还能够让德军,如此轻易地用闪电战术扫平了整个欧洲?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一战爆发前夕,那时候的德国便面临着一个十分棘手的两线困局。
德国在地缘上夹法国和俄罗斯两大国家的中间,如果德军攻击法国的话,俄罗斯军队恐怕就会在其背后捅腰子;反过来,如果德军攻击俄罗斯的话,法军便有可能在背后捅腰子。
如同同时攻击法国和俄罗斯的话,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的困局中。
为了解决这一两线作战的困局,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便制定了一个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认为,德国要想避免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中,就需要先集中优势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击溃法国和俄罗斯中的一方。
之后再调转枪头,去全力对付另一方。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应该优先攻击哪一方呢?
对此,施里芬认为俄罗斯的领土太过于辽阔了,人口又多,彻底击败俄罗斯的难度明显要比彻底击败法国要大的。
既然如此,那么德军就应该先集中优势兵力攻灭法国,随后再回过头慢慢同俄罗斯较量。
这个计划可以被视为后来闪电战的雏形,然而施里芬计划在一战时期却迅速招致失败,而闪电战却在二战初期大获成功。
施里芬计划之所以会在一战爆发后迅速破产,主要原因在于那时候德军虽然强于法国,但总体强的幅度比较有限。
更加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德军缺乏装甲车、摩托、坦克这般机械化装备,只靠两条腿来走路的德国士兵,根本快不到哪里去。
而前文说过了,闪电战要想打出效果的一大要求,就是其速度一定要快。
而在一战时期,各国部队普遍缺乏机械化装备,根本无力把闪电战的精髓给打出来。
故而,在一战之初,德军虽然集中优势兵力去进攻法国,但在英、法、比利时三国的顽强抗击下,德军想要速推法国的想法就直接落空了。
接下来,德国果然因为陷入两线作战,而被活活耗死,成为战败国。
一战结束后,各个国家纷纷总结经验。其中,法国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战争是防守大于进攻,防守的一方可以依托坚固的堑壕,对进攻方的有生力量造成杀伤。
所以,法国人认为未来战争的形态就是谁先进攻,谁就会吃大亏。谁防守得更好,谁就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在这种重防守轻进攻的思想作用下,法国人很快就在法德边境,建立了一条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

而德国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施里芬计划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突破点选择错误,才导致了计划的迅速破产。
故而,一战过后的德国人在想方设法地强化自己的进攻战术。
比如:一战德军名将胡蒂尔便十分推崇一种渗透战术。
由于一战时期,防守方通常会构建大规模的堑壕,而那时候又缺乏坦克、重炮这样的重火力装备,导致进攻方想要正面大规模突破防守方的堑壕,是一件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为何会破产的一大原因。
基于此,胡蒂尔便针对性地提出了渗透战术。
这一战术的核心就在于,组织一些小的作战单位,利用敌方防线的薄弱处或者接合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敌军的防御体系中,并开始破坏行动,为正面的强攻创造有利条件。
在渗透行动中,正面部队会给予最大程度的火力支援,并保持一定的攻击强度,吸引敌方的注意,确保渗透小组不被发现。
而渗透小组成功渗透进去,并对敌方的防御体系造成一定破坏后,会径直朝前进攻,丝毫不理会敌军是否会从侧翼包围。
因为如果顺利的话,这些试图从侧翼包围的敌军部队,会迎面撞上通过渗透口子,不断涌进来的后续部队。
这种渗透战术本质上也可以算得上是闪电战的雏形,只是由于没有坦克,故而勉强算作是步兵版本的闪电战。
在1918年,德军所发起的春季攻势中,胡蒂尔所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就凭借着这样的渗透战术,成功让大部队超前推进了六十公里,还一下子复活了50000英军。
这足以证明了,闪电战是一旦成功运用,其所起到的作用将是相当惊人的。

施里芬计划和胡蒂尔渗透战术,一起为后来二战时期的闪电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随着坦克、飞机等装备的出现,使得各国军队的机动速度都变快了,而速度上的变快就可以使得闪电战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战果来。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发明坦克,并将其应用到战场上的国家是英国。然而,由于那时候的坦克性能有限,故而没能在战场上取得亮眼的效果。
即便如此,德国人却为此感到大为震撼,并坚信这种名为坦克的新武器,未来定将成为战场的主力。
其实,英、法、苏等国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坦克的战争潜力。
比如:英国的富勒将军是机械化战争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一战时期那种双方互相挖堑壕,对着消耗的战术已经十分落后了。
认为未来的战争形式,必将是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集团军群,对敌军的阵地进行纵深突破。
然而,富勒对于装甲部队的推崇,未能够在英国内部引起重视。他本人也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冲突,而被迫退役。

还有法国的戴高乐将军,也早在二战爆发前,便倡议法国应该尽早建成一支能够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同时又能够出奇制胜的装甲师。
然而,由于一战的胜利,使得法国沉迷在防守大于进攻的守旧战术中,使得戴高乐的理论在法国高层中也属于少数派,引不起重视。
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他们虽然都对装甲部队和闪电战,有所一定深入研究。然而,大多数人始终认为坦克这样武器,只能给步兵打打下手而已,根本无法充当战场的主力。
而少部分认可坦克威力的人,又由于是少数派,无法促使国家改变政策,去建设一支具有强大攻击能力和机动能力的装甲部队。
只有德国,对于坦克的威力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认知,再加上身为领导人的希特勒对外扩张欲望强烈,对于坦克这种能够显著提高部队进攻能力的东西,天然会比较青睐。

希特勒不仅很快就认可了古德里安对于坦克想法,还大力支持古德里安去建设一支装甲部队。
古德里安还完善了装甲部队集中突击的闪击战术,还强调要步坦协同、地空协同等比较新颖的概念。
也正因为如此,在二战初期,德国方才能够凭借着坦克装甲集群的闪击战术,轻松横扫了大半个欧洲。

一直到德苏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广袤,且道路交通不好,再加上气候恶劣,方才使得德国对于苏联的闪电战,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即便如此,在德苏战争的初期,德军还是凭借着闪电战术,给予苏军重大打击,一下子就歼灭了数十万人和数千辆坦克。
奈何苏联的底子实在太厚了,被歼灭了几十万人之后,依旧能够迅速拉起几百万的部队以及上万辆坦克前去阻击德军。
最终让德军在莫斯科吃了一场大败仗后,开始由盛转衰,直至最终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