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二战日本最强战机,恐怕有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是零式战机。
然而,零式战机也许是最经典的,但绝非最强的,至少二战后期被日本军队寄予厚望的大东亚决战机,由中岛公司所研发的“疾风”战机,就明显比零式战机要强上不少。
零式战机于1940年开始服役,整体产量相对较高,是整个二战期间日本生产数量最多的战斗机之一。

零式战机主要装备给海军航空兵使用,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凭借着优势的机动能力和航程优势,给盟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
让不少盟军士兵为之胆寒,并感叹自己仿佛是在同一只幽灵在作战。
然而,零式战机始终是一款比较偏科的战斗机,其在机动性和航程方面虽然很出色,但火力和防护上却十分欠缺,尤其是油箱附近的护甲很薄弱,使得其很容易就被盟军摧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美军推出了F6F“地狱猫”等先进战斗机之后。
零式战斗机在机动性和航程上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但在火力和护甲上的弱势,却变得更加严重了。
话说回来,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军方面觉得自己迟早会同美军爆发冲突,由于害怕自己手中的97式战斗机、一式“隼”战斗机、二式“钟馗”战斗机等等对抗美军战斗机。

故而便想着要未雨绸缪一番,希望中岛公司能够帮忙研造一款全新的战斗机——中岛四式,编号KI-84,也就是疾风战机。
陆军希望这款新战机的性能能够达到以下标准:
最高时速680公里/小时;装有20毫米和12.7毫米机炮各两门,可以兼顾防空、对地攻击以及截机等多种不同任务。
同时,还要拥有高防御和大航程。简而言之,陆军对这款战机的要求就是,速度、航程、火力、护甲各方面的数值全都要。
这样的要求着实让中岛公司的设计师感到颇为苦恼,觉得根本完成不了这样的设计任务,便跑去同陆军商量,在结合了太平洋战争的一些经验之后,逐步修改了一些需求,最终在1943年成功将四式战斗机给建造出来。

疾风战机的设计体系成型自一式“隼”战斗机和二式“钟馗”战斗机。此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中岛公司简化了制造工序,通过统一固定飞机各部螺丝规格的方式,使得其生产效率相较于一式“隼”战斗机和二式“钟馗”战斗机来说,生产工时减少了足足40%。
从外观上看,疾风战机仿佛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隼”。其机体结构相当强壮,可以进行大过载的激烈空战机动以及高速俯冲动作。
疾风战斗机采用了日本国产第一种2000马力级空冷发动机——Ha-45“誉”式18缸双排星形发动机,配备Z32型四叶电驱动定速螺旋桨。
其气动布局基本继承了“隼”的风格,但翼展和翼面积略有缩小,总长有所增加。机头装有一台Ha-45型发动机,用光滑的整流罩包裹,配有近似水泡形的座舱盖,视界良好。
机头装有2挺12.7毫米Ho-103型机枪和2门20毫米Ho-5型机炮,机翼下还可挂载30—300公斤级炸弹。

疾风战机的各方面基本性能为:
最大飞行速度:687千米/小时;最大航程:2500千米;实用升限:11826.24米;爬升速度:5000米需6分26秒,8000米需11分40秒。
疾风战机在6000米左右的中空性能最佳,恰好是美军“野马”战斗机两级增压器优势高度之间的劣势区间。
在这个高度上,疾风战机能够将日美战机的差距压缩到最小,同时保持日系战斗机的灵活性优势。
在这款战机还没有生产出来的时候,日军便对其寄予了厚望,甚至为其取了个“大东亚决战机”的称号,想要依靠这款决战兵器,来扭转日军战局的不利。
在这款战机生产出来之后,确实在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表现,整体性能虽然或许还同美军战斗机有一定差距,但至少不至于像零式战机一样,被单方面碾压了。

疾风战机同当时美军战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心脏上,也就是其发动机上。
具体言之,并不是由于日本发动机性能比不过美军的发动机性能,而是由于日本的发动机所用的油,比不过美军发动机所用的油。
日本疾风战机的发动机Ha-45,是完全按照100号优质汽油设计的,然而日本打到二战后期了,根本就找不到多少优质汽油了,只能勉强用一些比较劣质的油,这导致Ha-45型号发动机其性能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导致疾风战机无法发挥其百分百的战力出来。
再加上缺少王牌飞行员的加持,导致疾风战机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战果总体比较有限,无力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