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式战机是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标志性舰载战斗机,因其服役时正值日本皇纪2600年,也就是公元1940年,因此以年后后面的两个零,命名为“零式”。
负责设计零式战机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堀越二郎,此人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工学科,还曾经跑去欧美留学,拥有非常扎实的航空工业知识,对于世界各国的战机都有所一定了解。
在设计之初,三菱公司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战机的空战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格斗能力的高低;而格斗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转弯机动性能的好坏。

而另外一批人认为,当前日本战机的机动格斗能力已经足够强了,所以新战机的设计,应当注重提升其速度和航程。
就在格斗派和速度派吵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日本住友金属公司的材料学家五十岚勇博士成功取得技术突破,通过合金成分调整与工艺创新,突破铝合金的性能极限,制造出了一种超越钢铁的“超级铝”,叫作五十岚铝。
美国一直到1943年,方才得以推出同类型的铝合金。
这种新材料抗拉强度超过600MPa(远超普通钢材的约400MPa),而密度仅为钢的1/3。

堀越二郎就是使用这种新材料,方才得以使得其设计出来的零式战机,兼具着速度和机动能力。
零式战机不仅速度达到了533千米/小时,且拥有着2200公里的超大航程。同时,其质量又很轻,空重情况下只有大约1500千克而已,相当于一辆轿车,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战机之一。
这种轻,使得零式战机的机动能力很强,爬升率达到每分钟900米,可以在很小的半径内实现转弯。
同时,零式战机还武装有2门20毫米机炮+2挺7.7毫米机枪,火力远超同期战机,还可挂载炸弹执行对地攻击,被称为“万能战斗机”。

零式战机的出炉,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初期,表现得就像一个空中霸主一般,对盟军造成了重大打击。
当时美军的F4F“野猫”战机,在面对零式战机时,几乎完全下风。
由于机动性的优势,导致日本的零式战机经常可以做到,绕到盟军战机的后面发起攻击。而且这种机动性的优势,经常被零式战机的飞行员,用于胜利翻滚,嘲讽美机。
所谓的胜利翻滚就是在敌机残骸的上空做出翻飞动作,让不少美军飞行员为之胆寒。
由于速度上的优势,导致日本的零式战机可以轻松采取打完就跑的战术,当美军的战机想进行反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根本就追不上了;
由于火力上的优势,导致日本的零式战机经常可以做到在第一轮当中,便击落盟军飞机。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零式随航母编队横扫太平洋,半年内击落盟机超千架,自身损失不足百架。

在1942年5月份的珊瑚海海战中,零式战机还曾经击沉盟军航母“列克星敦”号,并击伤“约克城”号。
这样的战果无疑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好景不长,之后日军并未能突破技术限制,推出更多的新式战机,或者对零式进行改进。
反倒是美军这边通过推出F6F“地狱猫”等高性能战机,零式优势尽失。
此外,美军还根据零式战机机动有余,而防护火力不足的特点,开发出了一种叫作“萨奇剪”的战术,利用双机协作破解零式机动优势。

具体言之,就是通过双机协作,两架美军战机成对飞行,一架作为“诱饵”(僚机),另一架作为“攻击者”(主机)。
当战斗开始时,僚机吸引零式战机追击。两架美军战机进行交叉飞行,形成“剪刀”般的轨迹。
在交叉点,主机从侧翼对零式进行攻击,利用零式专注于追击僚机的机会,暴露其侧翼。
若零式继续追击,两架美军战机可重复上述机动,多次创造攻击机会,直至摆脱敌机。
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萨奇通过率6架F4F“野猫”战机迎战15架零式,首次应用“萨奇剪”战术,击落5架零式,仅损失1架。该战术被美军广泛采用,成为对抗零式的重要策略。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日本军官喜欢下达“机在人在,机毁人亡”的愚蠢命令,导致损失了大量的王牌飞行员。
到了二战后期,日本空军中的很多飞行员都是一些没有多少经验的新手,导致零式战机的威力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美军战机轻松取得了空战的胜利,击毁了将近300架飞机。
当时,不少美军士兵将这场空战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
之前能够令美军胆寒的零式战机,如今却成了受尽嘲讽戏谑的“空中打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