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劳弗高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德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也被称作是二战最后的一场堑壕战。
1945年初,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不断推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2 月,苏军已经打下德国奥得河沿岸的驻防区,解放了波兰,纳粹德国的败局已定,柏林近在咫尺。
但对于苏联红军来说,要想顺利进入柏林,还有最后一道防线需要跨越。那就是位于柏林东南约30公里处的施劳弗高地,也可以称作是施洛夫高地或者泽洛高地。
负责在施劳弗高地驻守的德军将领,是当时德国著名的防御大师海因里希,在纳粹德国里这是仅次于莫德尔的防御名将。
海因里希手中一共掌握着十一万德军,作为一名出色的防御大师,他在开战之前准确地预知了苏军的进攻方向就是施劳弗高地,并提前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防守方将领的名头虽然足够响亮,但进攻方将领则更是不可一世,是有着苏联第一名将之称的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元帅统率着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一共一百万名士兵,还装备有3000多辆坦克,以及1.9万门各式火炮。
而相比之下,海因里希不仅兵员人数只有朱可夫元帅的十分之一,装备方面也很少,只有500多辆坦克和2600多门火炮。
而且海因里希手中的这些兵力,有不少都是欠缺训练和经验的新兵,再还是连败导致士气低迷,根本无力阻挡了士气高昂,且数量装备占优的苏军。
也正因为双方的纸面数据差距明显,故而朱可夫元帅信心满满,认为自己可以十分顺利地在一天之内攻破德军的防线,进入柏林。
然而,实际上朱可夫元帅足足花了三天时间方才攻破的,并且为此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伤亡代价,最终导致其个人声誉为此受损。

话说回来,为了完全阻挡苏军进攻的任务,海因里希一共在施劳弗高地布置了三道防线,纵深达40公里。
不仅如此,海因里希结合施劳弗高地地质较为松软的特点,再加上当时正值春季,河流容易泛滥,故而便决定开闸放水,让这些松软的土地变成了一大片沼泽,使得苏军的坦克变得难以前行。
通过这种方式,海因里希成功抵消了苏军在坦克装备方面的优势。
此外,海因里希还在施劳弗高地上,挖出了大量的反坦克壕。还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和反坦克武器。
海因里希几乎把自己所能够做的都做了,接下来能否阻挡住苏军的进攻,就只能全看天意了。
1945年4月16日,施劳弗高地战役正式爆发,百万苏军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用重炮对德军阵地进行覆盖式轰炸,然后步兵冲向德军防线,为装甲部队扫清道路。
朱可夫以为经过了重炮的地毯式轰炸后,德军阵地的各种防御措施,以及阵地内的士兵必然伤亡惨重,无法阻止有效防御。
殊不知,在苏军重炮犁地之前,海因里希已经提前让士兵秘密撤退至第一道防线;在炮火轰炸结束后,又悄悄跑回第一道防线里。
对正在冲锋的苏军士兵发起猛烈攻击,重创了苏军。
虽然在某些区域,苏军进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此时德军的防线依旧固若金汤。
当天下午三点,朱可夫向斯大林汇报了战况,斯大林对此相当不满。

当时,斯大林一直都想着要赶在盟军的前面进入柏林。在这样的一个铁一般的政治任务压力下,朱可夫顾不得伤亡,只得仗着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继续下令发起进攻。
到了当天晚上的时候,百万苏军依旧没能够在德军防线上咬出一个口子来。
此时,斯大林继续打电话给朱可夫上压力,指出他过早将装甲部队投入战场,是一个战术错误。
到了第二天,朱可夫依旧下令百万苏军发起强攻,成功推进了一定距离,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此时很多前线的指挥官的士兵,都对于朱可夫元帅的战术表示不满。
到了第二天晚上,苏军的进攻还在持续当中。德军的防线虽然还没有被咬破,但情况已经变得不容乐观了。
因为南面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成功击败了德军布施的第九军团。第九军团为了避免陷入包围圈当中,选择迅速后撤,然而这样子一来,便直接把海因里希的侧翼给暴露出来,让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出现了致命的漏洞。

到了第三天晚上的时候,德军的防线开始迅速崩溃。此时,朱可夫又下令让百万苏军,发起了不计伤亡般的进攻,成功一举攻破了施劳弗高地,海因里希灰溜溜地带着剩余德军撤退。
这场战斗德军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苏军却赢得一点都不光彩。在拥有十倍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居然还打出了大约1.2比3的阵亡比,德军一共损失了一万两千多人,但苏军却足足损失了三万多人。

也正是因为伤亡过大,导致朱可夫元帅被不少人诟病。
然而,这场战斗打成这个样子,不能光怪朱可夫元帅一人,要不是斯大林在背后给压力,要求其以最快的速度攻破防线,抢在盟军前面挺进柏林的话。
朱可夫元帅决然不会采取如此这般不计伤亡的代价,但凡前期的重炮犁地犁得再久一点,苏军的伤亡都不至于这么大。
但奈何斯大林要求抢先盟军一步,攻入柏林的要求,是铁一般的命令,容不得朱可夫慢慢用重炮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