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甲骨文十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1-28 06:15:23

解读甲骨文(十)殷祭喾

现在聚焦于翁卫和先生的《祭法》中提到的“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等四代祭祖的文献记录。对于这些祭祖活动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出土证据予以印证进行了探讨。发现确有不少出土证据支持《祭法》的内容,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些证据的不识与不知,让它们与我们失之交臂。

一、《祭法》中的祭祖文献记录

《祭法》中记载了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四代祭祖的文献记录,分别禘谁、郊谁、祖谁、宗谁。

-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二、出土证据的存在

对于《祭法》中的这些祭祖活动,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出土证据存在,可以印证其真实性。这些证据散布在甲骨文和其他文物中,但由于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不足,导致它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

翁卫和先生提出的《祭法》中的四代祭祖文献记录在考古学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存在于甲骨文和其他文物中的出土证据,尽管数量可观,但由于我们对其了解不足,导致其实际价值未被充分认知。本报告强调,深入挖掘这些出土证据,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祭祖仪式的文化背景。

翁卫和先生开展对甲骨文拓片的解析,关注于《殷祭喾》的新释及相关释意。分析了为什么殷人选择“戊申”日祭祀帝喾以及如何确定甲骨文中的“夋”图腾。通过深入探讨甲骨文中的符号与释义,窥探古代殷人祭祀活动的文化内涵。

一、甲骨文新释及释意

甲骨文新释:“戊申卜 永鼎夋大王”,释意为殷人卜选“戊申”日,作为永久祭祀帝夋(喾)太王之祭日。

二、帝喾作为殷人祖源

通过《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殷契的母亲简狄为帝喾的次妃,帝喾是殷人的大祖(太祖)或大王(太王)。

三、选择“戊申”日的理由

殷人选择“戊申”日进行祭祀的原因,可以从古人的阴阳五行观点来解读。天干的“戊”属阳土,地支的“申”属阴金,土生金相生,有助于祈求丰收。另外,“戊”坐中,中立生庚金,与帝喾的金属性相符。

四、甲骨文中的“夋”图腾

“夋”作为帝喾的“图腾”符号,表现为在“土”方之上,“夋夋”声、若“夋夋”形。该象形文字在《殷墟五号宗庙遗址》专题中得到详细解释。

五、原释与新释的区别

对比原释“戊申卜永贞望乘”,翁卫和先生指出原释在意义上难以理解,而且生搬硬套最终与殷人和殷史的历史背景无关。

通过对甲骨文的深入解析,窥探了殷人祭祀帝喾的文化内涵。选择“戊申”日祭祀的阴阳五行观点以及对“夋”图腾的认知,为我们理解古代祭祀仪式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对于殷人祭祀帝喾的动机与方式的更深入研究,有望为我们揭示更多古代文化的奥秘。连刊文章将进一步拓展相关议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