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近年,“国产替代”成了一个热门关键词。而在技术壁垒相对较高、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芯片行业,也有众多实力玩家,不断向这个目标迈进。尤其是在炙手可热的智能手机芯片上,华为、小米、vivo、OPPO等厂商几乎均未缺席。不过,十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足够的底气可以完全实现“国产替代”,甚至有些玩家,也倒在了这样的情怀与理想里。
5月12日,市场传出消息,OPPO旗下芯片厂商哲库(ZEKU)宣布关停。这对于抱着打造“国产之芯”情怀的芯片行业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信心打击。要知道,除了华为以外,哲库也一直被视为,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国产手机芯片巨头的企业。
为何国内企业布局芯片业务,要么不温不火、要么半路折戟?国产芯片是否还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国产替代?我们通过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遇到的障碍来追根溯源,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研发制造两道坎,难倒无数“英雄汉”
众所周知,芯片行业的发展之所以显得非常艰难,是因为无论芯片研发还是芯片制造,都需要有超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超精密的芯片制造能力。
而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在全球都可谓凤毛麟角,甚至连英特尔、三星、英伟达等在PC时代就已经形成全球垄断优势的芯片巨头企业,也需要依靠与台积电、联发科等芯片制造企业代工合作,才能满足其产能需求,从而成为芯片销售规模上的王者。
编辑
因此,芯片行业看似玩家众多,实则一直有一种潜在的生存法则:任何行业后来者想要入局,并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前沿尖端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十分强悍的芯片制程水平或相关制造资源的整合能力。
而哲库的倒下,也给整个芯片行业提了一个醒:芯片确实是一个入局门槛高、耗费巨大财力、人力的赛道,没有足够的储备,恐怕要谨慎入局。
要知道,根据IDC提供的一季度市场跟踪报告显示,一季度OPPO就以19.6%的市场份额重回国内手机市场第一的位置,也是唯一一家逆势增长的国产品牌。与此同时,在Counterpoint报告中,OPPO是以2800万部的出货量位列全球第四,整体表现相当稳健。
由此可见,OPPO的行业地位及资本实力,毋容置疑。只是,在芯片研发与生产面前,即便是OPPO这样的智能手机巨头,也因为某些原因,难以为继。正如网友转载OPPO创始人段永平在社交媒体上对该事件的评论:发现错误马上改正,再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不过,时钟拨回到2022年12月中旬,OPPO发布哲库研发的“马里亚纳Y”这一天,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一份内部讲话表示:“芯片这件事,是我们抱定宗旨,一定要做的,也是一定要做好的……我们绝非一时兴起,其中的风雨挫折都已考虑在内。”
编辑
对比之下,短短半年时间,哲库已是物是人非,着实令人有些唏嘘感叹。OPPO关闭哲库部门的决定,也侧面反映了我国芯片行业面临的挑战,更印证了国产芯片企业背后的无奈。
手机芯片对于智能手机品牌拓展市场、保持行业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国内的头号科技企业华为为例。
自2019年5月16日起,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遭遇芯片“断供”危机,至今已整整4年时间。而在这4年时间中,人们也目睹了华为因为缺少芯片导致5G、手机、PC等业务严重下滑,市场份额早已跌出头部榜单的惨状。
更为悲哀的是,一直被视为国货之光的荣耀,也被迫卖身。所以我国政府与企业也意识到,科学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不除,华为与荣耀的悲剧就会重演。因此,各大本土半导体产业也纷纷加码芯片研发,OPPO旗下的哲库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在没有先进制造能力和原材料供应链的情况下,我国无晶圆厂(fabless)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代工厂来生产他们设计的芯片,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厂商依然难以走出无国产之芯可用的困局。
而在哲库之前,华为海思(HiSilicon)、小米澎湃(Surge)就是典型的国产芯片品牌。只是,前者因为美国将其列入实体清单,而失去了台积电等代工厂合作伙伴,同样面临芯片库存耗尽、技术更新滞后的问题。而后者则于2017年推出了首款澎湃S1芯片后,几乎没有下文。
由此可见,国产芯片企业想要翻身,并非一日之功。其难度之高,甚至让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有些望而却步。而在美国制裁、代工制造资源瓶颈、技术创新不足等条件限制下,我国智能手机市场想要实现芯片自给自足,也可谓任重而道远。
芯片断供还在升级,华为能成国产之芯新希望吗?
今年1月底,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正计划彻底切断华为与美国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甚至连此前可以获得供应的45nm的PC芯片,也将被切断供应,其目的也显而易见:要禁止华为从美国获取5G、4G、Wifi、AI及云计算相关技术与产品。
这也意味着,过去几年华为被断供芯片的危机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实施,华为的手机、电脑业务,也将彻底消失。
编辑
所以在哲库倒下后,人们对于国产芯片的期待,压力也给到了华为与其芯片品牌海思。要知道,此前海思一度成为了全球前五的手机芯片企业,甚至堪称华为智能手机崛起的功臣。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时,华为手机大卖2.4亿台,市场份额达到了17.6%,超越了苹果的1.98亿台及14.5%的占有率。而彼时海思研发的麒麟系列、AI芯片昇腾系列等性能优秀而十分畅销。
然而,在一纸“限芯令”之下,华为造芯也一朝回到解放前,并陷入了“买不到”、“造不出”、“没设备”等多重困境。甚至在“限芯令”升级后,华为即使是自建工厂,也将因为生产芯片仍然需要依赖进口的精密设备,而于事无补。
实际上,从2019年被断供芯片后,任正非就表态要华为要自主造芯。在这两年时间里,华为也一直没有放弃在重资产芯片领域的布局。2020年,也有多家媒体报道称,华为正计划在上海建设一家不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工厂。
据熟悉该项目的人士的话称,该制造厂预计将从制造低端 45 纳米芯片开始。不过,45纳米工艺节点曾用来生产2010年iPhone 4上使用的A4芯片。相对目前主流的芯片制程工艺来说,显然差距甚远。
据了解,制造端,国内的中芯国际可以量产14nm芯片,但是所使用的光刻机是荷兰ASML提供的,按照美方要求,这是不允许向华为提供的。
而国产光刻机制造商为上海微电子,尽管能够量产90nm光刻机,这些光刻机可以制造90nm芯片,曝光两次后可以制造45nm芯片,只是随着工艺要求的提升,其成品率自然会大幅降低,成本也会更高。由此可见,就是一台光刻机,也限制了华为自建芯片工厂的想象力。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随着美方对华为的限制加码,华为受到影响的业务,甚至不只是智能手机,华为仅凭45nm芯片的制程能力及国产替代方案,连其PC、平板、智能硬件等产品都将受制于人。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恐怕华为也难以成为我国芯片行业破局的救星。
国产替代已成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芯片企业遭遇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甚至从改革开放政策落地时,我国采用“借鸡生蛋”、“洋为中用”的发展模式,就为今天在芯片技术被“卡脖子”的尴尬局面,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除了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智能手机芯片外,目前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各种显示设备、智能设备都需要用到芯片,而我国也有很多其他品类的芯片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例如,港股上市公司中芯国际,就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
据其官网介绍,中芯国际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服务配套,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FinFET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四座12英寸晶圆厂。而且,还有分布在全国主流城市的多座12英寸晶圆厂在建中。
另外,在芯片应用也十分密集的AI赛道,同样有地平线、寒武纪等科技企业百舸争流。而在尖端技术同样十分密集的显示技术赛道,国际彩电大品牌海信此前发布的国内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也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而在智能手机赛道,虽然国产芯片依然处于较低的研发与制造水平,但是除了华为因为芯片禁令受限外,其他国产品牌目前依然可以与英特尔、高通、台积电等知名芯片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而且,抛开政治层面的影响,这些芯片巨头与我国的小米OV等企业之间,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这也为我国的芯片企业壮大自己的技术实力、提升制程工艺水平争取了时间。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华为在芯片方面受到限制,但是也提醒了华为,可能被供应链卡脖子的,并非只有硬件,还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电池等智能手机配件。
因此,华为鸿蒙也应运而生,甚至鸿蒙系统也因此被业界寄予厚望,称其有望成为继苹果IOS、安卓系统后的第三大操作系统。
而此前畅销的Mate 50,使用的操作系统,便是华为自研的鸿蒙3.0。与此同时,华为在该款新产品上应用的卫星通信功能、XMAGE拍照系统、“电量耗尽,能量未必尽”的电池技术等,也基本是来自华为的自主新技术。
也就是说,华为Mate 50 除了芯片外,在其他方面已经进行了最大的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同时也说明,与很多企业“造芯之梦”不死一样,华为在自主研发,国产替代这条路上从未停止,哪怕是业务下滑、利润降低,也势在必行。
只要国产替代的芯片产品,在技术、性能、制程等方面无法与西方国家的水平无法相提并论,我国芯片行业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命运就难以改变,华为与荣耀的悲剧就会重演。因此,国内芯片企业也只能争分夺秒,在当前十分危急的形势下,找到生存空间。
结语
众所周知,哲库倒下,是一种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的结果。作为民营企业,长远发展、创造价值才是基本的企业责任感,所以OPPO为了顾全大局而断臂求生、及时止损,也获得了业界的理解,虽然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其早年决心打开芯片研发的大门,依然勇气可嘉。
而我国在芯片领域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与尴尬现状,也并非只是单靠华为、小米OV哪一家企业的一己之力,就足以改变的,甚至恐怕每年投入1000多亿,也未必能扭转乾坤。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手机芯片卡脖子的僵局不会持续太久,而随着各大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踏入芯片自研同一条河流,我国芯片企业不断创新与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也将具有无限可能。
总而言之,哲库倒下的事件,给芯片产业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未来那些忽视芯片自研的智能手机品牌、甚至智能硬件品牌,将注定会在市场上被逐渐淘汰,成为时代的“弃子”。相反,拥有芯片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未来将大有可为。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科技四少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