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人民在日常劳作的过程中日渐形成的,从中可以体现出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晋南鼓乐是当地人民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在春节、元宵节、庙会等喜庆节日中举行,流传至今已有千百余年历史,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传统民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艺术形式。
晋南鼓乐种类繁多,以地域特点为基调,时代特征为营养,在晋南大地各展风采,形成了自己独特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它世世代代永不衰落的根本原因。同时,它们又具有共同的特征——粗犷、豪放、热烈、洒脱、激越、刚脆等表现风格, 迎得了人们的青睐。晋南民间锣鼓乐在戏、声、乐方面也展示了黄河民俗文明的风貌, 同时也凝聚了晋南地区人民的情思。
晋南地区是中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地方之一,集中反映了崇拜天神,地祇,人神这一中华民族文明的特征。远古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人们尚无法了解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将自然界所发生的常见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火视为天神的力量,认为世界上万物皆受上天支配,对此人们肃然起敬,用鼓乐和歌舞来取悦神灵,为此祈祷,希望得到天神的保佑,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鼓作为通天神器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鼓是雷神和雨神在世间的象征物,透过鼓声的韵律,可以和天神沟通并获得回应,从而达到求神祈福的效果。晋南地区人们将这种祭祀求神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出现了万物有灵信仰下的娱神求神活动。在思想观念上,神鬼和人一样,都是需要生活和交际往来的,要求他们做某件事情都得敬献礼物。在晋南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凡是有利于生产的神,自然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从此,随着社会分工与阶级的产生,人们便按照自身的意识与生存环境的需要来祭祀各种各样的神,并且将很多文臣武将与能工巧匠奉为神明。
晋南地区生产劳动对鼓乐的运用主要表现为欢庆丰收和愉悦精神。晋南鼓乐受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当通过鼓乐娱乐得到神仙降福、风调雨顺、农业取得好收成的同时,总又要通过鼓乐表达自己劳动取得收成的喜悦,在鼓乐表演欢庆丰收的同时,实际上更是对自己作为人类能力的一种承认和喜悦。
婚嫁丧取敲锣打鼓是中国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习惯。在鼓乐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晋南,婚丧嫁娶敲锣打鼓较其它地区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在婚丧嫁娶的场合,鼓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告知群众,以便聚集力量和保持感情。人们可以根据曲牌来辨别是喜事或丧礼。喜事的时候,大家都会停下来看,听听喜乐看看新人的芳颜,沾一身喜气。丧礼时,人都要绕着走,一定要非礼勿视尽量不打扰亡灵。
无论婚嫁或丧事,鼓乐在以往交通不便、信息难以传递的阶段都具有告知、聚众的社会功能。晋南鼓乐常与过年、节日、社火等民俗活动相关联。虽然不乏相应于农耕社会祭祀求神和庆祝丰收的意义,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狂欢娱乐和情感宣泄在鼓乐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因种种原因迎神赛社,拜神求雨以及庙会活动等祭祀活动逐渐被冲淡,民间艺人凭借高超的技艺,细腻的动作,轻快的舞姿以及不断变化的队形,使人们欢呼雀跃,鼓乐就是表演者的狂欢和发泄,同时也是为了引发与观众的共情,鼓乐承载了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情感的释放。
民俗是晋南鼓乐作品从迎神祭祀到民间娱乐再到艺术精品,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元素。
晋南鼓乐融合众多艺术形式和民俗为一身,包括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美术等方面,以曲牌和表演为核心。用节奏的变化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来表现一段故事情节,借此来表现出民俗特色和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绛州鼓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绛州鼓乐的特色并非单调的演奏节奏,而是用一面大鼓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情,艺人们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都用节奏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绛州鼓乐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牛斗虎》,创作于1994年山西省新绛县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依据,新绛民间锣鼓曲牌为素材,绛州鼓乐代表性的演奏技法为创作基础,经过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精打细磨创作而成。
故事以牛、虎两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形象拟人化后,再现了老黄牛和虎在森林中相遇、相望、相戏、相斗,然后将牛的步态和节奏律动的结合,虎的形态、身体律动展现的淋漓尽致。牛的表演气势磅礴、动作刚劲、粗犷剽悍,以进攻为主。如:牛的主要动作有吃草、舔背、肩扛、角顶等。虎轻盈矫健,蹿、蹦、躲 、 闪 , 以 防 为 主 。 虎 的 主 要 动 作 有 扑 、 跳 、 闪 、 窜 、 滚 、 缩 、 尾 扫 等 。
演出之前,演员每次都会在大鼓上撒上些痱子粉通过鼓槌的敲击和舞台灯光的照射勾勒出牛虎相遇之前森林的神秘,之后舞台会用灯光及背景效果来展现牛虎相望、相戏的生动场面,相斗是全曲的高潮,虎一扑一跳,牛一躲一闪,灵活地用角觚虎,使虎翻滚在地。在生死搏斗中以强烈的节奏、力度、演奏手法之变化对比渲染相斗时激烈的厮杀场面,这也是全曲最高潮部分,随着情绪的变化速度随之逐步加快,进而结束全曲。
牛和虎的表演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牛的忠诚憨厚、温和善良的性格和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虎突出了猛与刁,从“猛虎出山”到“下山巡视”生动地表现了虎的凶猛和震撼山林的强大气场。牛斗虎树立了老黄牛勇于自我牺牲敢于抗击邪恶的形象,鞭挞了虎的凶恶和残暴。综合了众多民俗内容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共同构成了绛州鼓乐独有的魅力。
晋南地区地处三省交界之处,黄河之东的黄土高原之上,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孕育出了人民对土地崇拜的祭祀,用敲鼓发出“咚咚咚”的音响效果模仿雷电的声音,祈求雨水的降落保证农作物的丰收。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在迎神祭祀方面的观念逐渐淡化,更多的是用民俗来表现节日的喜庆和热闹的场面,鼓声阵阵正是晋南锣鼓用声音来传承民俗的特殊方式。
万荣花鼓的表演以花鼓手为主,花鼓绑在花鼓手身上的的位置也分为低鼓、高鼓、多鼓,且这三种方式都有同样的基本演奏技法,即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两只手相互配合敲击出优美的律动。右手在上鼓皮打前半拍发出“咚”的声音,左手在下鼓皮打后半拍颤音发出“都儿”的声音,两只手连起来会敲击出“咚都儿”的音响效果,其中左手动作相对较为简单,右手演奏技巧和花样繁多。敲击的同时,对整个手臂、手腕和手指的挥动和力度掌握,击鼓的方向以及鼓槌敲在鼓皮上发力的强弱都是敲击的基本要求。
花鼓手借助不同的形体动作,敲击出不同的鼓点节奏,烘托不同的节日气氛。不同鼓点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都有固定的套路,每首乐曲基本上都分为开场、流水、正套、结尾四个部分。在演员出场时一般都用开场;敲击流水时,演员可以根据鼓点的律动尽情的舞动,来展示自己的独门绝活,赢得喝彩;进入正套后,鼓点要变得对仗工整,舞蹈动作随之对称,随之鼓点舒缓、动作缓慢、舞姿优雅;最后结尾在舞蹈结束之后,以紧张快速的鼓点结尾,也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万荣花鼓是受当地农耕文明影响,并且经过了长期历史和实践所产生的一种鼓乐形式。万荣花鼓是当地人们通过这种独特的声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烘托气氛、释放民众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从曲牌的命名上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晋南人民一直以来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到农耕秋收,大到保家卫国,细心观察发生在人们周围的一切,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贯穿于锣鼓声中来记录传承,而生活百态每件事物都是鼓乐创作的来源。
威风锣鼓是流传于临汾民间的一种集体参与性极强的群众民俗活动,威风锣鼓曲牌中节奏类型丰富、多变既有其它民间鼓乐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节奏与巧妙运用。在威风锣鼓中,每个村基本都有一首曲牌《路行》,顾名思义就是行进时候的曲牌。通过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路行》曲牌都为 20 世纪 70 年代后创作而成。
一般这种曲牌结构较为简单,而有各别村的《路行》曲牌中有其精彩高潮段落,这种高潮段落的出现源自社火游行。如涧上村的《路行》曲牌,一般在行进过程中采取行进演奏一遍,扎下来演奏一遍。也可进行弱击无限反复。每个村的曲牌扎场子表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曲牌演奏顺序。这种顺序一般都会采用 121 的音乐结构,或者 122的音乐结构。在民间锣鼓中扎场子表演一般都以演奏曲牌为主,演出时长少则 10 分钟左右,多则 30 分钟以上。
威风锣鼓曲牌的基本句法是由字数作为基础。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在一定的拍数和一定的字数基础上形成的。在威风锣鼓状声谱中,节奏类型只做为单纯的节奏时值去分析,强弱关系要根据曲谱的情感而定。一般这种曲谱的强弱关系在民间只能凭借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在威风锣鼓的传统曲牌中,2/8、3/8、4/8、5/8、6/8、7/8、8/8、9/8、10/8混合节奏的出现,形成了威风锣鼓节奏的独特性。其不同的曲牌命名方式也别有特色,列如动物命名有:狗咬阵、老虎摆尾、龙虎斗等。数字命名有:一点子、三点子、六路子等。历史典故命名有:驷马投唐、唐王点兵、单刀赴会等。自然现象命名有:震天雷、刮刮风、风搅雪等。生活百态命名有:敲枣、吃凉粉、打铁等。花草树木命名有:牵牛花、山茶花、小菊花等,当然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命名方式,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现代锣鼓曲牌一般都是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成。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民间艺人针对于威风锣鼓的广场表演设计、创作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创作适应舞蹈表演的曲牌,这些舞蹈动作至今广为流传。根据曲牌内容的要求,表达出兴奋欢乐,激烈紧促,优美抒情等不同情绪,以调动演奏者的情绪,使演出效果更加完美。鼓、锣、钹、铙的表演动作,也都是在展现“粗犷豪放”四个字。
威风锣鼓的表演粗中有细,在表现其质朴、憨厚、威武、彪悍的同时,鼓槌的转花、锣槌的转花、仰头抖槌等舞蹈动作又在展示着秀气、活泼。七分奏、三分演形成了乐与舞相互融合的关系。从民俗文化中体现出来当地的风俗民情和人文历史。是发展当地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很好的明信片,进而提升人民的物质条件,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结晋南鼓乐不仅运用了独特的演奏技巧,在形体动作的表现上也有极为独特的表现。小到每一个演员的神态、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大到整个队伍的队形变换,不仅能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兴奋感,更能渲染现场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如此震撼的表演,让表演更加完美,以此来烘托节日气氛。
在服装道具、剧情、表现形式也表现出当地的民俗特点。服装道具更多的体现出来黄土高原汉子的英俊潇洒和端庄大方,剧情方面通过树立不同的艺术形象和人物关系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出对未来的期许和赞美,精美绝伦的牛、虎、老鼠等艺术形象的模仿以及对当地农民日常田间劳作和日常生活的景象为作品背景呈现出艺术作品中的民俗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