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仅是侯爵除其军功不足外还有朱元璋借其平息功臣不满的用意

史海撷英 2024-12-23 20:50:38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王保保率众进攻兰州。朱元璋为了肃清残元势力,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冯胜为右副将,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出师北伐。是役,明军大胜,俘虏元军8.6万余人,打得王保保怀中抱木、夜渡黄河而逃,可谓狼狈至极。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徐达为魏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汤和为中山侯。

年初北伐时,五个主要负责人,四位封公爵,唯独汤是侯爵,凭什么?对此,《明史》的解释是这样的:“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汤和进封信国公,特赐世袭凭证时。朱元璋还专门命人把汤和酒后失言之事刻在了凭证上。再次敲打他:“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正史的记载,逻辑完整,有理有据。但经不住推敲。

众所周知,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是从小跟朱元璋一起玩泥巴的发小。同时还是朱元璋成功路上的第一位领路人。

早年的朱元璋,开会都不敢坐帅席。因为诸将多不服他。若非汤和力挺,朱元璋不可能迅速搭起创业班底。说汤和是大明资历最老的员工,毫不为过。

朱重八

诚然,朱元璋向来喜欢猜忌部将。谁要是得罪了他,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可那是晚年的朱元璋。这会儿的朱元璋,内部初定,外有强敌,统治并不稳固。他不至于公事、私事不分。

其实细看洪武三年(1370年)的封赏名单就能发现,朱元璋是有意拿汤和堵住云云之口。

在这份名单中,开国六公爵都是“渡江旧人”,也就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之前追随朱元璋的红巾军旧部。

这些嫡系,还可以细分为两派。一是“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追随朱元璋的时间最早。二是朱元璋攻占滁州后,陆续投奔而来的实力派。

其中,徐达属于第一类。李善长、李文忠等属于第二类。

二十八位侯爵中,前十四名全是“淮西二十四将”。第十五到十八名,均出自巢湖水军。

本来赵庸、廖永忠等人的资历也很老。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持,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渡过长江,攻克南京。但他们很倒霉,入伙时,朱元璋只是副帅,主帅是郭天叙。而郭天叙掌管水军。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派系是先效忠郭天叙,直到郭天叙死后,才直属朱元璋。这么一折腾,他们的履历就受影响了,只能排在淮西派之后。

明朝开国功臣爵位

巢湖水军派系功劳大,排名却靠后,这总得有个解释,不然肯定会有人瞎抱怨。

朱元璋的真实想法不方便明说,只能找借口。如指责赵庸“私其奴婢,废坏国法”。说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只提赵庸、廖永忠的过错,又太过于刻意。毕竟战争年代,粗人武夫触犯军规太普遍了。常遇春就是典型。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立一面挡箭牌。

这个挡箭牌,得有功劳,且功劳不能太大。还必须是铁杆心腹,揶揄他,他不会生气。综合来看,汤和无疑最合适。于是,汤和就被朱元璋一顿批。说他“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同时挨批的还有郭兴。朱元璋说郭兴“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没办法,谁让他们俩一个是朱元璋的发小,一个是朱元璋的小舅子。朱元璋批评别人不合适,只能委屈这俩关系最亲近的心腹。

大家见汤和也只是侯爵,也就不再瞎抱怨了。

汤和

除了给朱元璋挡抢,汤和止步于侯爵的另一个原因是军功不足。

洪武元年(1368年),当徐达、常遇春领兵北伐,啃王保保这个硬骨头时。朱元璋交给汤和的任务,非常轻松,只是南征方国珍和陈友定。

从这就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照顾汤和,有意给给他刷军功。但汤和没抓住机会。

等到洪武二年(1369年),汤和回师后,朱元璋又给他安排新任务。也非常简单,就是配合徐达、常遇春,会剿王保保。

当时,北方元军毫无斗志。且王保保的对手是徐达、常遇春。汤和只要稳扎稳打,不捅娄子,肯定能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然而,汤和这次又在山西韩店阴沟里翻船,损兵折将万余人。

此次失利对整体局势影响不大。元朝大势已去,不是王保保凭一己之力就能扭转的。但对汤和而言,几次机会都抓不住,影响可就太大了。他不管是南征,还是北伐,表现都不理想。这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相比,显然就差了很多。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的大封功臣,汤和就只能屈居侯爵。

汤和

汤和自己其实也明白,朱元璋把自己抬为开国二十八侯之首,已经是徇私了。真要封个公爵,那有人肯定不服。

就比如廖永忠。当初南征方国珍,陆战由朱亮祖负责,海战由廖永忠指挥。汤和作为主帅,只是在战役后期才露了一把脸,几乎没有存在感。之后,灭陈友定之战,陆战由胡廷美负责,海战还是廖永忠指挥。汤和作为主帅,也是没什么存在感,就这么成功。

估计朱元璋后来意识到,安排汤和明目张胆地抢人头对廖永忠不公平。于是灭两广之战时,汤和便被召回南京。朱元璋让廖永忠做一把手。

而事实证明,有没有汤和,真没啥影响。廖永忠带着朱亮祖等人,横推两广。赢得那叫一个轻松。

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统一全国,朱元璋发动攻灭明夏的作战。

此前,明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病死,其子明升继位。明升才十来岁,还未成年。明夏主少国疑,这仗不难打。因此,朱元璋便让汤和去刷军功。又以周德兴、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统率水师,协助汤和。另外,朱元璋还安排驻守关、陇的傅友德在北面牵制夏军,帮汤和分担压力。

可没想到,汤和打得那叫一个窝囊,气得朱元璋下诏大骂道:“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此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徘徊不进,何也?吾付将军以大任,而临事往往逗挠如此,何以总军政、寄国命乎?”

明‍灭明夏示意图

后世论此战,“傅一廖二”。原本打辅助的傅友德,打下了成都。作为副手的廖永忠,打下了重庆。而主帅汤和,只打下了一个山寨......

常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傅友德、廖永忠一比,汤和的战绩实在太难看。所以大军班师后,朱元璋有点恨铁不成钢地骂汤和:“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

汤和深知朱元璋的好意,无言以对,只能“顿首谢罪”。

朱元璋见汤和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心里过意不去,随手赏赐了万亩良田。

徐达

洪武五年(1372年),王保保率军犯境。朱元璋在与朝臣商议后,决定北伐大漠。是役,徐达、李文忠、傅友德各领一军,主动深入草原,寻找寻找元军决战。

根据朱元璋的安排,汤和也率部参战,隶属徐达指挥。此前,徐达还没败过。跟随徐达出征的将领,加官进爵是常规操作。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场“漠北之战”,徐达居然没打赢。汤和与元军交战时,亦没能经受住考验,被元军击败。

打了败仗,不挨罚就算好的了,加官进爵自然是告吹。

之后几年,明朝息兵休战,不求边功。汤和没仗可打,便负责明中都皇宫和通州外城的建设。

洪武八年(1375年)底,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进犯西北卫所。朱元璋想到了老哥们,遂令汤和领兵追击。次年,汤和驻防延安,本打算追杀伯颜帖木儿。这时,伯颜帖木儿主动上门求和。汤和白捡了个军功。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朱元璋念及汤和过往的贡献,也觉得汤和的军功应该也够了,便特进其为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加封信国公。汤和由此成为明朝开国后的第七位实封公爵。此后,朱元璋又加封傅友德为颍英国公,蓝玉为凉国公。算上之前册封的七位公爵,洪武一朝,共有九人获封公爵。

汤和

把这九人摊开来看,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常升沾了老爸常遇春的光。暂且不提。汤和与其余六人相比,军功真的不够看。

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就不必说了。傅友德在西北七战七捷,又有平定扫荡云南之功。蓝玉更厉害,捕鱼儿海一战,堪比封狼居胥。而汤和,一个拿得出手的战绩都没有。

那么,汤和的能力到底如何呢?早年的汤和也曾凶猛。他也是凭本事由千户升万户,又升为管军总管,与早年的朱元璋平起平坐。若是只会察言观色,借汤和十个胆,他也不可能说出“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狂悖之言。这从侧面也能证明,汤和在一段时间里,是不服朱元璋的。只是随着朱元璋展现出帝王之气后,汤和才渐渐无能。

也正因这种反差表现,一直有观点认为汤和是故意在演戏。即“先思退,再思进”。能不能名留青史先不提,保命要紧。当然,这只是推测。还是要以现实为依据。

或许是因为了解朱元璋的为人,看透了朱元璋。晚年的汤和极有自知之明。还没等领导发话,他就主动提交退休申请:“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朱重八

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整肃文官吏治,从中央到地方,血流成河。但朱元璋基本没怎么动功臣,偶尔处理的,也是廖永忠这类非淮西派。

在这种情况下,勋贵们心存侥幸,认为屠刀砍不到自己头上。即便是李善长案后,以蓝玉为代表的中生代也依旧觉得皇上杀的好。把这些老家伙杀了,中生代才能说了算。

此时此刻,只有汤和看得最清楚。自打退休后,汤和做到了真正的退休。朱元璋给他的,他拿着享福。朱元璋不给的,他绝不靠权势巧取豪夺。至于朝中的事情,汤和不参与,也不打听。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汤和不敢向外泄露一句。口风很紧。“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李善长在这方面就不如汤和,退休了还在家中参政议政,影响朝局。

汤和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另外,汤和的运气也不错。他的女婿是鲁王朱檀,是朱元璋第一批册封的亲王中最废物的。女婿无能,意味着汤和不可能勾搭藩王,威胁皇位继承人。

朱重八

然而,朱元璋晚年杀红了眼,其狠辣超出了正常人的预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薨。

朱标之薨,让已是垂暮之年的朱元璋措手不及。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朱元璋将开国元勋屠戮殆尽。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十六日,朱元璋特赐安车,召汤和入见。

此时,蓝玉案的余波还没过去。可以说,这次见面决定着汤和的生死。汤和猜到了朱元璋的用意,知道刀已经架在了自己脖子上。“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

朱重八

朱元璋明白,汤和是在向自己示弱。见此情形,朱元璋不禁悲从中来,随之勉慰问劳,手为摩抚,语及旧劳,对之雪泣。

世间之事,善始不易,善终尤难。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初七(1395年8月30日),汤和逝世于家,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遣使吊祭,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