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急于统一且刚愎自用,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南征故败于淝水之战

史海撷英 2024-12-24 20:14:35

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战争数不胜数。战争的爆发对后世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据此,每场战争在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同时,这也是为了解决双方矛盾而在政治上作出的最终决策。无论什么类型的战争都有其发生的背景、爆发的线索、对峙的过程以及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这不仅对人们认识战争本身,而且对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局面或历史现象都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夏商周时期起到新中国成立大约4000多年时间里爆发的或大或小的战争不下万。而这些战争都有其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不同时期每场战争的规模或性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该时代的背景及历史特点。在这上万次的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氐族所建立的前秦政权和汉人王朝东晋间爆发的淝水之战。迄今为止,大家普遍认为,淝水之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而且也是这一时期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一场关键战役。这也是4世纪以来首次胡、汉王朝间的全面战争,此前虽然有过不同规模的战争,却从未出现过前秦、东晋双方全面对抗的局面。

苻坚的统一观与“吾内断于心久矣”

在升平元年(357年)6月,苻坚铲除所谓“残虐无度”的苻生后立刻称天王。而后苻坚身为前秦帝王开始压制苻氏宗室和氐族豪强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事实可通过:(1)“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2)“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落绝,田畴修闢,帑藏充盈”;(3)“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等史事得以证实。由此可知,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根基日益坚固,随之苻坚一统天下的志向更为扩张。为此,他依照统一天下的计划,开始对北中国的民族或政权进行军事征服。也就是分别在太和五年(370年)和咸安元年(371年)灭亡慕容前燕和仇池氐,以及接受吐谷浑和乞伏鲜卑的归降。

在宁康元年(373年)先攻占东晋长江上游的巴蜀之地,之后在太元四年(379年)占领东晋北方重地襄阳、彭城之地。不仅如此,还在太元元年(376年)先后灭亡张氏前凉和拓跋代国。甚至到淝水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即太元七年(382年),苻坚令吕光、姜飞等人征伐西域,且在次年展开了实际军事行动。可发现不久从东北到西北的海东诸国以及鄯善、大宛、康居、于阗、天竺等62个政权便向前秦遣使称臣,且进贡方物。除了南方东晋外,似乎所有民族和政权都为前秦苻坚所征服。当时前秦不同于任何五胡王朝,它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是最强盛的王朝。

对已平定北中国的苻坚来说,他的唯一目标就是灭亡东晋而实现一统天下,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子。据了解,前秦以前,羯族出身的后赵石勒曾拥有北中国的霸者之称,但未实现一统天下,总有内疚于心,说道:“司马家犹不绝于丹杨,恐后之人将以吾为不应符籙,每一思之,不觉见于神色。”这无意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即石勒作为北中国的霸主,要完成天下统一必须和东晋决一雌雄。其实石勒没有对东晋采取军事征伐,但苻坚却和他不一样。苻坚每次想起天下未能一统便连进食也不知其味,因为前秦现在的太平盛世未能将东晋囊括其中,所以前秦准备征集士兵发动对东晋的军事战争。

苻坚

这种想法从他的语言中多次体现出来,即“今天下垂平,惟东南未殄,朕忝荷大业,巨责攸归,岂敢优游卒岁,不建大同之业”。不过,当时似乎前秦诸臣都对此表示反对,表现在几个方面:(1)观察星辰变化等天文迹象, 其福德在于东晋;(2)东晋君主尚未违背天命,并且其朝野上下团结一致;(3)东晋人才辈出可抵挡前秦的攻击;(4)前秦多年征战应进行休整。苻坚虽然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但统一天下的信念却更加强烈。这种信念无法令他采取具体的措施,反而更被既极端又焦急的心理所左右,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换言之,这次淝水之战,纯粹是他一意孤行,根本得不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就连与他生死同命、休戚相关的一批亲信人物也都毫不支持,毫无战意可言,正因为互信未立,是以部众都离德离心,这是必然遭遇失败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

在这里,有学者认为,苻坚决定对东晋发动战争的历史经验是效法秦始皇的混一六合和晋武帝的灭吴封禅,现实经验则来自于他一举灭掉姚襄、慕容氏和前凉张氏政权的经历。由于他的这种性格特点,这样的心理定式牢牢占据着他的头脑。王夫之对苻坚的这种性格批评道:“苻坚之好虚名而无实用,若此类者众矣,国破身死,而后人犹效之,愚不可瘳,一至此乎!”其实,在传统时期帝王拥有绝对权力,影响着整个王朝的兴衰。所以苻坚本人的想法及其决策和前秦兴衰成败实有密切关系。苻坚的这种既顽固又急迫的性格就是阻碍一统天下的最大原因。

据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战争爆发前,苻坚的这种性格从哪里体现出来。苻坚在心中已“计决”后,片面地召开几次朝会,以希望听到诸臣的赞成意见。不过,却遭遇激烈的反对,这让他更焦急了。他曰:“内断于心久矣,举必克之,何为无功”,这就显示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苻坚要远离持反对意见的诸臣,并接近平时有所来往的沙门道安,表示“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谒虞陵于嶷岭,瞻禹穴于会稽,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这时,道安也向苻坚提出意见, 比如如果要实行东晋征伐,绝不能亲自“远涉江淮”。对此,苻坚却不接受其建议。苻坚并非想听到道安的赞成意见而说出和他一同“南游吴越”之类的话。这是因为苻坚已把东晋之灭成为既定事实,早已暴露出自己心中的焦急感。

苻坚曰:“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闇劣。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由此,他强调:“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从中可见,他对东晋征伐既自信加倍,又焦急万分。前秦与东晋间兵力如此悬殊,且对东晋而言所谓“天然屏障”的长江根本起不了作用,由此天下统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为做好东晋灭亡后的后续工作,苻坚下书曰:“期克捷之日,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郎,势还不远,可并为起第以待之。”这是苻坚为了建立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以天子之威发布的诏书。从中可以发现他十分急切于一统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为了慕容鲜卑的再兴而奋斗的慕容垂为迎合苻坚的心意,多次怂恿他。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苻坚为了提早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其内心更加焦急而导致刚愎自用。

桓冲进攻襄阳与苻坚的对应

苻坚对东晋征伐极为焦急迫切,但桓冲在淝水之战正式打响前几个月攻击前秦刚得手的军事重镇襄阳,此事令苻坚在内心深处更为焦急。

桓冲

淝水之战爆发的当年5月,桓冲率荆州兵10万攻打襄阳。这时前将军刘波、冠军将军桓石虔、振威将军桓石民一同进攻沔水以北诸多城池。除此之外,辅国将军杨亮攻占巴蜀伍城后,进军到涪城,与此同时,龙骧将军胡彬、鹰扬将军郭铨以及桓冲分别攻占下蔡、武当、万岁城。桓冲为何在秦晋双方间尖锐对峙时主动进攻襄阳,以此来刺激本来就想征伐东晋的苻坚呢?此事很可能是东晋建国以来“荆州集团”承担长江中、上游的防御政策中的一 部分措施。换言之,就长远的角度而言,东晋正因为前秦虽已攻占巴蜀,但未能彻底统治其地人民,所以如果能重新恢复其地,这至少能作为防御长江上游的措施之一,因此原因而对前秦采取主动军事行动。这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证实。

另外,从战前的背景来看,在淝水之战爆发前两年的太元六年(381年)11月,前秦荆州刺史都贵令司马阎振、中兵参军吴仲率2万士兵攻打东晋竟陵,不过却遭遇桓石虔、桓石民的反击,惨败不堪,7000多人被斩,1万多人被捕。不仅如此,太元七年(382年)9月,桓冲令扬威将军朱绰进攻都贵于襄阳,在破坏沔水以北的屯田后,还掠600余户而归。由上可见,荆州集团不但充分显示了其势力,鼓舞了东晋朝野的士气,而且在军事上给前秦以打击的同时,还在心理上给苻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么,对于桓冲主动进攻襄阳之事,苻坚应有怎样的反应?对此,史家直接写到他的“大怒”,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换个角度而言,当时苻坚无法完全说服反对征伐东晋的诸臣,想借此事件来说服诸臣同意征伐东晋。不过,应有明确的事情,就是苻坚通过此事认定东晋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定要提早采取军事措施消灭它,以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一统天下的心理比以前更为迫切。因而,苻坚越是急于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就越有利于东晋抓住机会反败为胜。苻坚为了应对桓冲的进攻,不仅立即派钜鹿公苻叡、冠军将军慕容垂以及左卫将军毛当率步骑5万去救援襄阳,而且分别令兖州刺史兼扬武将军张崇以及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援武当和涪城。

不过,与当时一些地区相互对峙的情况不同,东晋郭铨等人击败为救援武当而来的张崇后,掠2000多户而归还东晋。苻坚为了全面进攻东晋,在同年7月向全国各地下达征发“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的诏令。紧接着在次月,再次调整战略部署,任赵盛之为建威将军、少年都统统领由良家子组成的3万多骑兵,还遣征南将军阳平公苻融、骠骑将军张蚝、抚军将军苻方、卫将军梁成、平南将军慕容暐、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领25万步兵骑兵为前锋。

另外,苻坚不接受其他大臣不要发动战争的建议,自己带兵从长安出发。当时他率领的军队有戎卒60多万、骑兵27万,其行军之势呈现出连绵前后1000多里的浩大场面。在9月苻坚到达项城时,凉州之兵才到达咸阳,与此同时,巴蜀之军由长江顺流而下,幽州、冀州之众刚到达彭城,如此水陆两军在东西两面形成了绵延1万余里之势,其军势确实令人震惊。据此可知,从太元八年(383年)7月布置实际性的军事任务开始,不到3个月其军事部署就完成了。有学者认为,正因为在如此焦急的情况下准备军事部署,使得苻坚对东晋仓促发动进攻,被征发来的前秦军队并没有接受实际训练,成为所谓的“乌合之众”。换言之,无论前秦苻坚对东晋的征伐成功与否,他早已沉醉于东晋既定灭亡的喜悦中。

谢安

关于如何抵挡前秦的进攻,东晋朝廷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比如,以宰相谢安为中心,命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任前锋都督,并命豫州刺史兼西中郎将桓伊、辅国将军谢琰等人率领8万兵力和正率领5000水军的龙骧将军胡彬一同去抵挡前秦的进攻。不过,前秦军队在军队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在攻打东晋时势如破竹,连续战胜东晋军队。及苻融攻占寿春后,俘虏了平虏将军徐元喜、安丰太守王先等人,同时慕容垂攻占郧城后杀害东晋将领王太丘等人,这可说明前秦在战争初期势不可当。

前秦梁成、以及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人率5万兵众驻扎于洛涧后,沿着淮河建立栅栏用来阻挡东晋军队,使当时驻扎在离洛涧25里的谢石、谢玄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当时,率5000水军驻扎在硖石的胡彬遭到苻融的多次攻击,为了获得军粮以及兵力增援,便秘密地派人送信给谢石。料想不到的是传令的士兵居然为前秦士兵所捕,且苻融派士兵将信的内容向苻坚报告。因此,之后的战事就向前秦、东晋双方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了。

淝水决战与“恐石等遁也”

苻融在捕获胡彬的传令士兵后得知消息,立刻向驻扎于后方的苻坚报告。那么,这次他的战事报告对苻坚有怎么的影响呢?在淝水决战中,苻坚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又如何影响着最终秦败晋胜的结果呢?

首先,有必要了解胡彬传达给谢石的消息有什么内容。对此,史家曰:“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 恐不见大军。’”据此不仅知道胡彬确实陷入了军粮待尽、士兵过少的困境,而且了解到当时包括谢石在内的大部分东晋军队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东晋共8万兵力抵挡前秦前锋25万兵力的进攻,这的确是难以完成的事情。紧接着80万大军即将到达战场这个消息传播开来使所有东晋士兵都十分恐惧。在此,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传令的士兵中得到东晋军情的苻融为什么会派人给后方的苻坚报告,使原本就焦急的苻坚变得更加着急更加刚愎自用呢?苻融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坚决反对征伐东晋,也对这个战争没有信心,只是苻坚要让他担任前锋司令官,还要让他统率30万兵马去担当前锋而已,这就成为前秦战败最大的失策。

苻融

苻融对当时战事分析道:“贼少易俘,但惧其越逸,宜速进众军,掎禽贼帅。”对此,苻坚大悦,但估计到谢石等人会四散逃亡,因此难以追捕,所以把80多万兵力停守在项城后,就率领8000轻骑急忙到达苻融的前沿阵地寿阳。在前往寿阳的路上,苻坚想到如此容易就可以灭东晋,又想起曾与诸臣间就征伐东晋而争论的事,在征发全国百万大军之后,更加确信他这样做都是对的,所以他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在接到苻融的报告后,苻坚认为灭东晋比想象中更容易些,所以他的信心更增强了。对于苻融作出的战事误判,胡三省曰:“融持议以为晋不可伐,今临敌乃轻脱如此,亦天夺其鉴也”,而为他进行适当的辩护,但对此事不可做出如此简单的解释。

众所周知,苻融曾对苻坚的东晋征伐极力表示反对,据此可推想,他的参战很大可能只是出于无奈,只是表明忠于苻坚而已。他担任了征伐东晋的前锋司令官,虽然对淝水之战有很多的反感,但他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就苻融而言,他不仅想提早结束这场战争,而且想追捕东晋将领,把他们交给苻坚,所以向正焦急等待着最新战事消息的苻坚进行了报告。如果苻融利用当时东晋军情,统率其带领的25万大军和谢石进行较量,其结果又会怎样呢?

那么,苻融的战事误判使苻坚更为焦急地期待提早结束战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苻坚把大军留守于项城,只率极少兵力前往战场,是为第一表现。其次,苻坚到达寿阳后派曾归降的朱序对敌将谢石进行游说。 这是因为,如果谢石主动投降,苻坚就没有理由继续进行战争了,这不仅表达出他个人的愿望,而且体现出他急于提早结束战争的心情。

只是,苻坚本人也无法确定朱序是否会叛敌,如果能预想到他会叛敌的话,绝对不会派他过去。朱序在谢石面前揭露了前秦在军事部署上的致命弱点,说道:“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散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让曾背叛原来王朝的人去说服原来的王朝投降,肯定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苻坚对朱序是否会叛敌并没有任何把握,就对他表示绝对的信任,是为第二表现。

再次,苻坚焦急于战胜突出地表现在淝水决战之时。苻融的前锋军队受到重创后,其他前秦士兵利用淝水重新建立阵地,以防备东晋突然袭击。这时,谢玄派人给苻融提出把阵地稍微往后撤回,等东晋兵士渡过淝水就在其北岸决一死战的要求。对此,前秦诸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表示反对。不过,苻坚和苻融却打算等到东晋士兵渡过淝水一半时将他们一举歼灭,所以接受了谢玄提出的要求。

朱序

在这里,要注意胡三省对此的注释。他对苻坚的错误战略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两阵相向,退者先败,此用兵之常势也。”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苻坚为了立即挽回前锋军队的失败,想在这次决战中彻底歼灭东晋军队,就做出了如上的决定。这样,一方面前秦诸兵误以为阵地往后退回是全军的败退的表现,另一方面朱序在后面故意叫喊“秦兵败矣”,前秦仅仅是战略上的后退,却转变为战斗的失败而退却,因此陷入了节节败退的局面。

据了解,苻坚曾在其前锋军队被打败后,一时因心理反差而处于纠结之中。也就是说,谢石按照朱序的计谋,令刘牢之统率5000精兵在洛涧袭击梁成,杀死了梁成、弋阳太守王咏以及1.5万士卒,活捉扬州刺史王显等人,同时获取很多军事物资。东晋这样的胜利,使前秦士兵处于崩溃之中。谢石等人紧接着动员水陆两军加强大规模的进攻。这时,苻坚登上寿阳城望到了东晋较为完整的阵地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还往北远望了八公山,看到山上的草木就误以为是东晋士兵,这使他心里产生恐惧。

苻坚对苻融抱怨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弱也!”史家找到一些透露出苻坚一脸恐惧的词语,如“怃然有惧色”、“怃然始有惧色”。那么在淝水决战中,苻坚的这种心理反差和纠结意味着什么,又暗示着什么呢?苻坚心中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让他重新审视战争局势,再次调整战略部署。

原因在于,此事使苻坚开始转变从前必胜的观念转而重新审视东晋的军事实力,认识到自己在战略部署上的过失。苻坚对东晋征伐始终称心如意,但史家却记录了苻坚由于前锋部队的“小败”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以此警示后人“骄兵必败”。那么,苻坚除了必须把驻扎于后方的兵力转移到淝水,使事态得到暂时的缓和,还必须综合地分析对东晋袭击失败的原因,以冷静的态度处理以后的决战。如果苻坚把东晋士兵称为“勍敌”,在他心中已充满恐惧的话,一定会作出如上的策略。不过,他根本没有办法积极应对了。

对于前秦军队被打败后的惨境,史家记载:“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苻坚肯定未预想到会有这种惨败,在陷入如此大的惨败后痛哭一场,忏悔过去的错误,可惜为时已晚,已无法挽回败局。他对张夫人说:“朕若用朝臣之言,岂见今日之事邪!当何面目复临天下乎!”因而潸然泪下。在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大败不是因遭受东晋的进攻,而是苻坚个人独断及刚愎自用的性格致使决策多次失误而导致的。

淝水之战示意图

前秦和东晋双方全体动员本王朝的全部力量决战于淝水,但其成败直接取决于苻坚急于一统天下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表现得极为感情用事而导致战败。这种情况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在传统时期帝王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兴亡成败,与此同时,可从中了解到4世纪后期前秦的政治状况以及前秦和东晋间的特殊关系。不同于统一北中国之时,晚年的苻坚开始失去英雄气概,转变为穷奢极欲。

这种变化无疑更加刺激他想要提早完成统一大业。无论诸臣对东晋征伐有何反对意见,他决心已定,认为天下统一已成为既定事实。虽然淝水之战是在主客观条件成熟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情况下爆发的,但暂且不论淝水之战是何种性质的战争,苻坚作为前秦的最高统治者其焦急的心理以及刚愎自用的性格都使得这场战争的成败难以预测。如此,苻坚就不可能有全面而充分的军事部署。起于太元八年(383年)7月正式发布征发天下兵,迄于当年9月统率百万大军全面进攻东晋,这3个月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因而,不少学者认为,除了以前锋参战的25万兵士外, 其他80多万兵力似乎都成为乌合之众。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桓冲反而进攻襄阳,使苻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夜长梦多的紧迫感,令他更加焦急,以此为契机来说服向来反对征伐东晋的诸臣。

征伐东晋的前锋司令官苻融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并获取了东晋的军情。之后他立即派人给驻扎于后方的苻坚报告结束战争的一个谋略,即速战速决。苻融向来反对东晋征伐,并且他“文”的才能比“武”的更为出色,特别是在与东晋间的初战中顺利获胜而想着提早结束战争,为何提出其谋略,这可以通过对苻融的性格及行动进行分析了解到。苻坚对苻融的谋略没有任何疑问,甚至更担心谢石等东晋将领四散逃跑,难以活捉,所以统率有限军队急忙赶往前沿战场。苻坚确实对征伐东晋具有极大的自信,但当其前锋梁成5万兵士为东晋所败后,心中出现很大的波动,称东晋兵为“勍敌”,怃然有惧色。

苻坚在心理上出现如此巨大的波动和反差,或可理解为是 “上天”给他一个回顾自己的战略部署、分析当时战争局势的机会。不过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警告的重要性,就筹划进行和东晋间的最后一战。苻坚依靠淝水而建立起新的阵地,以阻挡东晋的袭击。这时,谢玄派人要求其阵地稍微往后退让而在其北岸决一死战。苻坚和苻融不采纳诸将的谏言,打算在东晋士兵渡过淝水一半时就将他们一举歼灭,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但是,前秦士兵不知道撤退的原因,有的人开始误以为是败退,而朱序却大喊“秦兵败矣”来迷惑前秦的士兵。到这时,前秦真的像被打败一样。由此可见,直到最后决战时苻坚仍然急于统一且刚愎自用。因为淝水之战的惨败,使苻坚渴望已久一统天下的愿望化为泡影。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