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楚之后的刘裕:狂飙演技尽显谦恭,霹雳手段铲除异己

抗抗说历史 2024-12-30 06:50:40

衣赐履按:孙恩之乱,实际上是孙恩、卢循之乱的上半场,咱半场休息一下先,下半场卢循之乱,后面再讲。

孙恩之乱,最大的受益者,实际是荆州刺史桓玄。桓玄利用孙恩之乱给东晋朝廷造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起兵东下。

公元402年,三月,桓玄入建康,接管了晋朝廷的所有权力,紧跟着,诛杀主政的司马元显等人,逼杀北府兵统帅、镇北将军刘牢之。

公元403年,十二月,桓玄接受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禅让,登上帝位,国号大楚。

公元404年,以刘牢之旧部刘裕为首的一帮人,组建勤王军(义军),造了桓玄的反。五月,桓玄战败身死。

公元405年,正月,桓玄堂兄桓谦等人逃奔后秦帝国;三月,侄子桓振战死,桓玄之乱,正式结束。

桓玄之乱,我们在《道武大帝》单元详细讲述过,此处不再赘述。

好,桓玄之乱结束了,那么,平定桓玄之乱的果子,谁来摘?怎么摘?摘下来之后怎么分配?这些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冒出来了。此时,勤王军的两大扛鼎人物,镇军将军刘裕和抚军将军刘毅,谁是话事人,谁说了算,就变得微妙起来。

这一时期,东晋朝廷内外,都不太平。

公元405年,五月,北青州刺史刘该反叛,勾结北魏,清河、阳平(侨郡,二郡郡政府均设安徽省灵璧县)二郡太守孙全,拉起队伍响应刘该。

六月,北魏皇帝拓跋珪,派豫州刺史索度真、大将斛斯兰进犯徐州,生擒钜鹿太守贺申,围攻镇守彭城的宁朔将军羊穆之。刘裕派老弟、南彭城内史刘道怜、东海太守孟龙符前往救援,斩杀孙全、刘该,北魏军败走。

桓玄败亡后,大楚新安王桓谦、临原王桓怡、雍州刺史桓蔚、左卫将军桓谧、将军何澹之等人,投奔后秦。

七月,刘裕派参军衡凯之拜见后秦常山公姚显,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姚显派司马吉默回访,从此,双方互通使节。刘裕请求后秦归还南乡(河南省淅川县)等几个郡,后秦天王姚兴打算同意,臣下集体反对,姚兴说:

天下的善事都是类似的(天下之善一也)。刘裕起于微贱,竟然能够诛杀桓玄,重振晋室,对内整顿政务,对外维护疆域,我又何必吝啬区区数郡,而不成全他的美事呢(不以成其美乎)?

【活雷锋姚兴】

于是,后秦将南乡、顺阳(河南省淅川县东)、新野(河南省新野县)、舞阴(河南省泌阳县北)等十二个郡,归还给东晋。

衣赐履说:姚兴如此痛快地给了东晋十二个郡,我不能确知其真正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为了“成人之美”。

九月,东晋荆州(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刺史魏咏之去世,江陵令罗脩打算发动叛乱,攻占江陵,拥立王慧龙为盟主。镇军将军刘裕,任命老弟、并州(侨州,州政府设义昌郡,安徽省寿县西)刺史刘道规为都督荆、宁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罗脩没来得及发动,只好随同王慧龙逃奔后秦。

衣赐履说:这块儿挺有意思,得掰饬掰饬。

先说说魏咏之。这哥们儿出身寒素,颇有才华,但是,天生兔唇,后来做了个手术,把嘴唇给接上了,不过,毕竟看上去有些不爽利。魏咏之做州主簿时,曾经拜见过桓玄,桓玄一见他的长相,就提不起半毛钱的兴趣,直接给打发走了,然后,对宾客说:

容貌丑陋,四肢发达,算不上好材料(庸神而宅伟干,不成令器)。

魏咏之早先与刘裕有过交往,桓玄篡位之后,魏咏之就加入刘裕的勤王队伍。换句话说,魏咏之支持刘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桓玄看不起他,否则,他可能走的就是另一条路了。

再说说王慧龙。王慧龙出自太原王氏,祖父是尚书左仆射王愉。王愉是桓家的女婿,并且,在刘裕发迹之前,王愉曾经羞辱过他。史称,刘裕得志后,王愉恐惧,就联络他人打算作乱,事情泄露而被诛杀,子孙十余人一并被害。

这个事儿发生在公元404年的三月。

当时,有个叫僧彬的和尚,带着十四岁的王慧龙西上江陵,投靠了叔祖王忱的老部下、荆州前治中习辟疆(东晋史家习凿齿之子)。魏咏之死后,习辟疆与江陵令罗脩、前别驾刘期公等人密谋举兵,推举王慧龙为盟主,打算攻打江陵城。而刘裕听说魏咏之去世,担心江陵有变,派老弟刘道规接管荆州,扼杀了这场未遂叛乱。罗脩带着王慧龙,与僧彬一道逃奔后秦。后秦亡后,王慧龙投奔北魏,做到边关大将,屡次吊打刘宋军队。

桓玄之乱时,河间王司马昙之的儿子司马国璠(读如凡)、司马叔璠逃奔南燕。

公元406年,二月二十八日,司马国璠等人攻陷东晋弋阳(河南省潢川县)。

衣赐履说:这一段捋下来,我们发现,刘裕虽然平定了桓玄之乱,但并非人人都把他当成救星,走哪都是鲜花和掌声诶,实际上,国境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实不少。

一是勤王军内部,并不是刘裕一个人说了算,权力尚未集中;二是很多桓玄的旧部不认可刘裕;三是高门大族对刘裕这种出身的人,心里是不服的;四是司马家的人,也是一万个不服诶。刘裕如果效法董卓,走上前台,直接摁住皇帝在马路牙子上摩擦,也未尝不可,但是风险很大。稳妥的做法是,在立新功的同时,清理异己,巩固实力。

十月,东晋朝廷对平定桓玄之乱评功评奖,奏请安帝司马德宗,封刘裕为豫章郡公、刘毅为南平郡公、何无忌为安成郡公,其他有功人员,也都各有封赏。

衣赐履说:评功评奖,搞了将近两年,充分说明,各方势力的斗争有多尖锐。

这个时候,刘裕的官职大概是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之所以说“大概”,因为朝廷给予刘裕的任命,他总是“固让”,让没让出去,语焉不详,不好判断。

刘毅应该是持节,常侍,抚军将军,都督豫州、扬州之淮南、庐江、历阳、安丰、堂邑五郡诸军事,豫州刺史。

《晋书·刘毅传》载,当初,桓玄在南州打造了一处斋堂,在里面画了很多盘龙,起名为盘龙斋;刘毅小名盘龙,打败桓玄之后,刘毅就居于此斋。

显然,刘毅的政治抱负不小。

南州,应指姑孰,即今之安徽省当涂县,也即是说,刘毅在这一时期,并不在朝,而是镇守姑孰。

十二月,朝廷任命何无忌为都督荆、江、豫三州八郡军事,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

衣赐履说: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刘裕的死党。

本年冬季,桓石绥(桓豁子)与司马国璠、陈袭等人,在胡桃山(安徽省和县北)招兵买马。抚军将军刘毅派司马刘怀肃率军击破桓石绥等人。

衣赐履说:刘怀肃是刘裕的表哥(从母兄),他做刘毅的司马,这种人事安排必有深意。《宋书·刘怀肃传》载,江淮间群蛮及桓氏余党为乱,自请出讨,既行失旨,毅上表免怀肃官。

看到了吧,刘裕想在刘毅身边插钉子,刘毅就把你这根儿钉子连根儿起了,呵呵。另外,攻打桓石绥等人,是刘怀肃自己的决定,并非刘毅的命令,说明他根本没把直接领导放在眼里。

这些个事儿,感觉挺碎,但实际上,在这些琐碎的背后,让人越来越感觉到氛围的紧绷。

公元407年,二月九日,刘裕前往京师,径直前往廷尉,声称坚决辞让加封给他的那些官职,如果皇上不收回,他就呆在大狱里不出来了(高祖还京师,将诣廷尉)。安帝司马德宗赶忙给狱官下诏,不得将刘裕收监。刘裕于是入宫陈述自己的意见,司马德宗这才应允。刘裕返回丹徒(江苏省镇江市东丹徒镇)。

衣赐履说:我们不得不叹服,刘裕同志,也是不折不扣的表演艺术家,把所有现实和潜在的对手耍得团团转,就连我们这些后世读史之人,也被他的举动弄得相当迷惑。

以前,我们讲过著名表演艺术家王莽,刘裕和王莽的不同在于,王莽只会表演,一动真格的就麻爪;而刘裕则是又会演戏,又能打仗,这样的人,他不胜出,谁胜出?

尚书殷仲文有才能,声望高,认为自己应该在朝中打理天下,而只做了个尚书,岗位远远配不上自己的才华,一直闷闷不乐。后来,朝廷外放他为东阳(浙江省金华市)太守,于是更加不爽。

江州刺史何无忌对殷仲文非常仰慕,东阳属何无忌的辖区,殷仲文上任之前,答应何无忌顺道前往拜访,何无忌甚为高兴,亲自安排各种接待工作。但是,史称殷仲文因仕途失意,常常神情恍惚,昏头昏脑,竟然没有去拜见何无忌。

何无忌认为殷仲文故意羞辱自己,大为恼怒,打算收拾殷仲文。

衣赐履说: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之前我们讲过,殷仲文此人,又帅又有才,他堂兄殷仲堪把他推荐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做到新安(浙江省淳安县)太守。殷仲文娶的是桓玄的姐姐,他是桓玄的姐夫。本来,姐夫和小舅子关系并不密切,但自从桓玄入京取得权柄之后,殷仲文太守也不做了,跳上电单车就投奔了桓玄。

桓玄对殷仲文十分器重,史称,桓玄对王谧礼遇而不亲近,对卞范之亲近而不礼遇,对殷仲文则是又礼遇又亲近。殷仲文为桓玄立下很多功劳,桓玄西上之后,殷仲文一直追随,直到桓玄大势已去,这家伙才护送永安皇后何法倪(穆帝司马聃正妻)和安帝皇后王神爱,投奔了勤王军,被任命为镇军长史,又转任尚书(详见拙文《》)。

殷仲文一向很有名望,自认为是当世大才,应该打理朝政,而他一向瞧不起的谢混(谢安的孙子)之辈,官职跟自己差不多,心中十分不痛快。被改任为东阳太守之后,殷仲文更加不平。而刘毅爱才好士,对殷仲文十分礼遇,殷仲文上任前夕,刘毅请他游玩宴饮,深入交谈,整整搞了一天。殷仲文走到富阳(浙江省富阳市),慨叹说:

看这里的山川形势,应当再出一个孙策这样的人物啊(当复出一伯符)!

衣赐履说:看到了吧,殷仲文之所以没有去拜见何无忌,哪里是昏头昏脑地忘掉了,他根本就是在选边站队。刘毅和刘裕争夺人才,殷仲文选了刘毅。殷仲文没有选刘裕,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刘毅的出身远高于刘裕,殷仲文大族出身,本就瞧不上刘裕这种寒门武人;再一个是,殷仲文身上有严重的污点,身为大楚皇帝桓玄的大功臣,随时可能被刘裕清算。如果他当真“自谓必当朝政”,要么是喝高了,要么就是把宝押在刘毅身上。“当复出一伯符”的慨叹,则预示着刘毅和刘裕之间,必有一战。

既然上了刘毅的船,就是与刘裕的决裂。何无忌这才大怒,准备出刀。当时,南燕皇帝慕容超时不时派兵骚扰东晋边境,何无忌对刘裕说:

慕容超不足为忧,桓胤和殷仲文,才是心腹大患。

闰二月,刘裕府中干部骆冰阴谋造反,事情泄露,骆冰被诛杀。刘裕对外宣称,骆冰跟他的同党殷仲文、桓石松、曹靖之、卞承之、刘延祖秘谋,打算拥戴桓胤为盟主,于是,将这些人都诛族。

我们看一些史料:

《宋书·武帝纪》载,闰月,府将骆冰谋作乱,将被执,单骑走,追斩之;诛冰父、永嘉太守球。

《晋书·五行志》载,骆球父环潜结桓胤、殷仲文等谋作乱,刘稚亦谋反,凡所诛灭数十家。

《宋书·武帝纪》载,当初,桓玄之败,因为桓冲忠贞,特别宽恕了他的孙子桓胤;等到骆冰阴谋立桓胤为主,与殷仲文秘密勾结,于是诛杀殷仲文及其两个弟弟;凡桓玄余党,全部诛灭。

《晋书·殷仲文传》载,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

《晋书·桓玄传》载,殷仲文与骆球谋反,打算以桓胤为主,曹靖之、桓石松、卞承之、刘延祖等人暗中勾结,刘裕把这帮家伙,连同他们的家人,全部诛杀。

《晋书·安帝纪》载,公元407年,二月九日,刘裕来朝;诛杀东阳太守殷仲文、南蛮校尉殷叔文、晋陵太守殷道叔、永嘉太守骆球。

衣赐履说:哈!正当我们以为刘裕入朝是为了辞官的,突然发现,这家伙根本就是为了杀人才入朝的!否则,为什么要自己跑大狱里去啊?因为他诛了数十家的族啊!谦恭忠诚的刘寄奴,突然变成了杀气腾腾的刘老虎,安帝司马德宗能怎么办?只能好言安慰,刘将军,您做得对,您想咋样就咋样吧,朕都听你的!

入大狱,是刘裕在狂飙演技;行诛杀,是刘裕的霹雳手段。

刘裕大行诛杀,大约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剿灭桓玄余党;二是清理刘毅的拥趸。至于这些人是否真的谋反了,其实并不重要。

《宋书》把骆冰谋反放在闰月,是想把这个事儿跟刘裕入朝剥离开来。被诛杀者分居各地,而竟同时受死,刘老虎好手段!

【论起演技,这些大咖未必是刘老虎的对手】

七月,汝南王司马遵之,被控犯法,处死。司马遵之是司马亮的五世孙。

《晋书·司马亮传》载,梁州刺史刘稚谋反,推司马遵之为主,事泄伏诛。

十二月二十三日,扬州刺史王谧去世。

公元408年,正月九日,朝廷任命安帝司马德宗的老弟、琅邪王司马德文兼任司徒。

刘毅等人不愿刘裕入朝辅政,他们商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刺史,也有人提议,让刘裕在丹徒兼管扬州,而把朝中的政务交给丹阳尹孟昶。朝廷派尚书右丞皮沈携此两方案,前往征求刘裕的意见。皮沈先见过刘裕的录事参军刘穆之,通报了朝廷的讨论情况。刘穆之假装去上厕所,给刘裕写了一个条子,说:

皮沈的建议,千万不要同意。

刘裕见过皮沈后,暂时让他回避,把刘穆之叫进来,问怎么回事儿。刘穆之说:

晋朝失政,已经很久了,再加上桓玄又在中间搞了一出,天命已经转移。明公复兴皇祚,功高德勋。既有大功,就有大位。位大而勋高,不可持久。以今日的形势,明公怎可一味谦让,做一个地方将领呢?刘毅、孟昶他们几位,与您一样起自布衣,共同倡导大义,本来不过是要建立功业,图个富贵罢了。当年举事之时,因为参与有先有后,大家推举您做了盟主,但是,并没有确定君臣的名分诶。势均力敌的,最终相互吞并,这是铁律。扬州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是朝廷的根本,绝不可让给别人。之前,咱让王谧占着这个位子,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要行大事,岂可一直如此(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

这次,如果再交给其他人,就可能受到他们的制约。权柄一旦丧失,就拿不回来了。明公功高勋重,不可以直接表态,有人疑惑,有人畏惧,跟咱不是一条心的那伙儿人,随时可能跳出来搞事情,将来很可能出现各种危险,现在不可不周详考虑。此番朝议,当然应该回应,但又不能说“我自己就是最合适的”,这个话没法儿说嘛(必云在我,厝辞又难)!因此,可以这么答复,“中央地区是国家根本所在,宰辅之臣非常重要。推选这个层次的官员,兹事体大,不能靠着来回传话就定下来了(此事既大,非可悬论)。我最近就回朝,与大家商讨此事”。等明公到了京城,他们怎么敢无视您的存在,而把位子交给别人呢!

衣赐履说:怪不得刘裕这么喜欢刘穆之,这家伙确实是智囊诶。

刘裕依计行事。

东晋朝廷征召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继续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刘裕上表请求解除兖州刺史职务,任命诸葛长民为青州刺史,镇守丹徒,刘道怜为并州刺史,镇守石头(建康城西北)。

正月二十五日,武陵王司马遵去世。

三月(《通鉴》为四月),尚书左仆射孔安国去世,吏部尚书孟昶接任。

衣赐履说:《晋书·天文志》载,四年(公元408年)正月,太保武陵王遵薨;三月,左仆射孔安国卒;自后政在刘裕,人主端拱而已。

也即是说,从此时起,东晋王朝,开始从姓司马向姓刘转变了。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