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泽青茶事 2024-03-06 00:03:06

《中元夜》

唐 ·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中国岁时节令“三元”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上元、下元,来源于道教的节日。

在佛教,则称之为盂兰节。佛教徒在这天以盂兰盆供奉佛、法、僧三宝,用功德回向累世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在民间,这一天叫七月半,是祭祖的日子,以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的由来

是佛、道、世俗的融合

· 民间的“秋尝”

中元节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遥远古代,“秋尝”时节,人们庆贺丰收、祭拜大地,酬谢神灵的庇护,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起初,“秋尝”的日子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也就是七月半。

· 道教的地官生日

“中元”之名,源于道家,本是祭祀地官的节日。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定为“上元节”(即元宵节),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定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定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相传,这一天地官会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大家的日常表现,赦罪免刑,阴曹地府也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 佛教的盂兰盆节

又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兰盆节” 也在这一天。盂兰盆节,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僧侣得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不仅如此,还得准备百味五果,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如此,帮助已逝父母脱离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于世人来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与儿女的爱指向离别,及时行孝,莫悔当初。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祭先祖

做人不忘本,百善孝为先

中元节,七月半,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于是摆牌位,放祭品,上香。十五当晚,烧纸钱衣物,向叩拜磕头,默默祷告,祈祷先祖保佑一家平安幸福。

中元节,祀天地

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的期待

七月十五源于“秋尝”,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中元节,放河灯

盈盈的灯火,照亮回家的路

中元节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于是人们在河灯底座放灯盏、蜡烛,中元夜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荡,为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中元》

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醉和顔美中元夕绝句》

赵鼎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岗。

《诗经·唐风·葛生》

佚名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怀着逝者的思念,

承着故人的祝福,

活成最好的模样,

不负时光。

中元节的意义,

或许就在这里。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欢迎关注泽青茶道的微信公众号:泽青茶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