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河水库,淄博的父老乡亲十之八九都知道,几乎是家喻户晓。曾经多少次,无论是路过还是去游玩,数次接近太河水库,今儿个就简单聊一聊,太河水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理念与气概。太河水库建设,成为改变广大缺水地区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之一。
太河水库位于淄博市淄川区东部,是淄博蓄水量最大的水库,淄博市最大水源保护地,也是水质最好的地表水源地,同时还是淄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人力工程,是淄博市几代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镶嵌在淄博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淄川区志》载:太河水库,拦淄河筑坝蓄水而成。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人畜用水、淡水养殖、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库容量1.818亿立方米,1976年第一期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太河水库主体工程,主要有大坝、西溢洪道、泄洪隧洞、灌溉发电隧洞等。大坝为土坝,东站接西溢洪道与金鸡山相连,西站抵辛泰铁路,全长1182米,最大坝高48米,最大底宽330米,顶宽8米,坝顶砌防浪墙高1.2米。
水库北起金鸡山,南傍马鞍山,东依青龙山,西临豹眼山。南北长约10余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上游控制流域面积约780平方公里,系全国大型水库之一。它是淄博市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人力工程。建于1960-1976年,数十万淄博儿女参与,建设时间之长、动用人力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淄博史无前例。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参与建设的人觉悟非常之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只想早日建设好水库,那种感天动地、激情奋战的精神力量影响了几代人。
太河水库其实原名不叫太河水库,而是定名为金鸡山水库,后因纪念1939年4月发生的“太河惨案”而易名。如今太河惨案发生地太河村因水库蓄水,被淹没在库底。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太河水库的西岸,竖立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这是“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80多年前那场血雨腥风中牺牲的烈士们。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奉中共山东分局之命,选派62名干部、战士去往鲁南“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3月30日八路军干部、战士及护送部队270余人,途经太河镇时,遭遇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队第五纵队司令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为避免发生冲突,顺利通过王部的防区,护送部队先派人与王部取得联系,说明意图,王尚志部表示可以通过。哪曾想这竟是敌人设下的圈套毒计。当八路军的护送部队到达太河村按照王尚志的要求,沿太河村西围墙,准备通过时,遭到王尚志部的袭击,营长吕乙亭与与通讯员刘书厢2人当场牺牲,近210人被俘(其中有20余名伤员),仅有60余人脱险。随后被俘的210余人中,支队政治部主任鲍辉等8名八路军优秀干部先后被残酷杀害,其余战士或被强行遣散、收编,或被残忍杀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
1960年2月,金鸡山水库在太河惨案发生地动工修建,太河村正处于库区内,居民全部迁走,历史上的太河村沉于库底,不复存在。为纪念死难烈士,开工不久的金鸡山水库更名为太河水库,1984年6月太河惨案纪念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市政府在太河水库西岸立起一座白色花岗岩砌成的“太河惨案死难烈士纪念碑”,碑高13.58米,碑座四面各有一幅浮雕。
2015年11月-2016年7月,库容1.8亿立方的太河水库第二次干涸(第一次是1990年3月),附近的村民在库底龟裂的土地上种上了麦子,一望无际的壮阔水面,变成了涌动着麦浪的良田,“沧海变桑田”。而淹没于库底数十年的太河村再次显露出来,石头砌筑的围子墙、老屋墙基,无不在诉说着往事。
太河水库,不仅是一座水库,除了风景秀丽,担负着淄博市几个区县的饮用水之外,那连绵的群山和水库中化作小岛的高地,屹立于烟波浩渺的水面上,还在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