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的骇人酷刑,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再评“莫言”《檀香刑》

王思站 2023-08-15 23:54:05

细思极恐的骇人酷刑,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再评“莫言”《檀香刑》

激动、惊诧、惭愧,大约是读完莫言的《檀香刑》的感受,激动于这小说实在好,简直想给它喝采(作为一本戏剧感如此浓的小说,给它喝采是很适当的),惊诧是我一边读一边想,真不知如何写书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委员,大约不会中文,不会中文根本读不出这书一半的好,而这不到一半的好就已经够拿诺贝尔文学奖了。

莫言进入历史,身临其境地创造出丰富饱满的人物个性。眉娘、赵甲、钱丁,各有各的特色,眉娘一段谈自己恋情肉欲的文字,是我在小说里读过最丰满的情节,那段文字,性感而知命,完熟但洁净,肉香四溢又纤尘不染,我从没想像过文字可以如此的感官撩人但又不落俗套。

《檀香刑》无法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感到遗憾,但我认为这作品的鼎盛就是文字,因为这世上再好的科技再好的演技也演不出你心中的画面,也唱不出你想像中的猫腔,一旦变成电影画面落了实,那那些想像岂不通通打碎,这是文字的绝对优势,因为仰仗的是用文字带出的内心想像。

戏曲入书,绝妙的戏曲穿插行云流水,书中的戏曲“猫腔”如泣如诉,《檀香刑》是一个乱世中忠孝节义的故事,可是它作为一本当代的杰出作品,就是在这忠孝节义的架构里去质疑那一切的价值观,质疑后又温柔的肯定,即使出身高贵的殉国节妇也会妒忌、背着丈夫偷情的女人有最大的温暖善良;官老爷可能深陷自我怀疑,义和团的英雄在面对死刑时也可能会失禁,行酷刑的刽子手偷偷留存一点人性和大量的职业道德,在时代的辗压之下人们难免会有扭曲,但是什么便是什么,就像持了虎须看见的本相,是无法骗人的。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情节,读者会认为描述的是酷刑,书中主要描述过三场惨烈酷刑,我看完后头皮发麻,很久都难以释怀(比如凌迟一段我掩面看完,也实在美如庖丁解牛,能够把残酷之事写得如此动人心魄,美轮美奂,令人赞叹)。

酷刑在这书中的作用除了点出文字上的主题,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上的主题,酷刑是一种公开表演,以儆效尤,跟戏台上唱的忠孝节义,有类似的效果,赵甲虽是刽子手,难道不是演员吗?他在制作刑具时一如戏班子在准备道具,好上演一场精彩好戏啊,在最终的剧情高潮里,两种公开表演合而为一,戏曲与酷刑的结合,现实与魔幻在最后一章畅快的交织,而我们在阖上书时,感到一种曲终人散的落寞。

“生猛、粗野”是我脑海中跃出的形容词,写情爱是“四片热唇两根舌子在你死我活般的斗争着,翻江倒海,你吞我咽”,写受凌迟的胖女人肉体是“像一包凉粉,一戳颤颤巍巍……切下来的都是些泡沫鼻涕状的东西”,脏话叫骂一字不缺。读犯人受刑的片段,先是看见那滴血呻吟的人就在眼前,接着有温热腥臭的液体喷溅在脸上,读着读着,突然觉得那刀就割着自己的皮肉。这样的感官刺激太直接,太强烈了,几乎带来负罪感。

全书阅毕,却是长吁一口气的痛快。也可能是被养出重口味了吧(怕),只觉得是一场好精彩华丽,撼动人心的大戏!

“檀香刑”是大清第一刽子手发明的酷刑,将削尖的木桩从人的谷道穿入,口中或肩膀穿出;若手法了得不伤脏器,加上喂以上等人参汤,被固定在桩上的受刑人可以活上数天不死。

那檀香木将穿过的,就是以“义和团”之名率领高密县平民,与当地德国鬼子抵抗的戏子。戏子孙丙的悲壮与虚荣,知县钱丁在爱民与自保间的挣扎,刽子手赵甲的自负与使命感,及盘旋在三人间,既为知县情妇又是刽子手儿媳妇的戏子之女眉娘,揣着各自的生命经验与追求,在清末动荡破败的大时代下,交织成一段壮烈的传奇故事。、

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莫言的诺贝尔奖资格引许多争议,看到“司马夹头”一个论点是“没能展现人的高贵情操”这是事实。但我们多数人都是那些自私失败的小人物。

小说中几个看起来高尚的人物,都有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值得钦佩的情怀却也不假。孙丙的慷慨就义掺杂着想创造传奇的虚荣意图;眉娘的至孝在最后一刻被爱情动摇。首尾两部都以各个人物的自述成章,各有各的声腔,活灵活现,透明又立体。

知县钱丁是我心目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他爱民的理想没被官场磨灭,虽然感动自己的时间比感动下属更多;可他的挑战除了人性对功名利禄的贪恋,还有摇摇欲坠,内忧外患的清政府。

看似有影响力的人物最痛苦了,他们步步为营,每一步都为百姓与自己的性命仔细盘算,最后才发现是蚍蜉撼树,什么样的决策都阻止不了命运被赶尽杀绝。

他们不高贵,甚至令人对人性有点悲观,好像看似高尚的举止到头来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实践道德也不过是满足自己想成为有德者的欲望(有时我认为确是如此),但他们很有韧性,很真。

那些文明而又野蛮嗜血者

人有观看他人痛苦的原始欲望。车祸现场总有人旁观,战争照片、十大古代酷刑的电影,总会有很多人点开,一边皱眉吸气一边看完。不论被满足的是某种刺激带来的震撼、回顾现有生活的幸运和满足,或任何需求,不可否认地,人们就是爱看。我越想越同意,不得不说自己也是被题目吸引着拿起《檀香刑》的,最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小说里有许多描述真实到了赤裸的程度,但我觉得描摹酷刑场面这个选材本身也是如此。除了彰显政权之残暴、群众之盲目嗜血,这个行为本身即是一种表态:回避什么呢?这些事就真实发生着啊。

承认吧,我写得淋漓畅快,你也承认你其实看得很爽吧。作者甚至创造一个视刀工为高深技术、视酷刑为艺术的刽子手。“暴力美学”这个词,我从第一次听见到现在还是无法理解,感性上却好像隐约能认同,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用理性解释的吧。

“苦难”有很多种,但公开的酷刑无疑是最具演绎性的。当权者借以杀鸡儆猴,刽子手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威与力量,英雄罪犯借以展示坚定的心志。

那些杂乱吵闹的声音

莫言在小说的后记写道:这部小说其实是声音的故事。激发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两种声音,一是火车行过古老的胶济铁路,一是家乡流传的小戏猫腔(茂腔)。审改后的最终版本减弱了火车的声音,以猫腔贯穿全文。

小说里,猫腔在故事发生的高密县极受欢迎,人人能哼上几句。最早来自一人与一“唱丧”的曲调,而后被戏子孙丙发扬光大。

人物自言自语的部分都有一段猫腔的戏文,它不只供个人表明心迹,到最后更成了百姓集结凝聚、共同发泄和表达民意的管道。猫腔源自底层民间,最初的“唱丧”虽不是哭天抢地,本质仍是哀婉;其中穿插“咪呜──咪呜──”模仿猫叫的帮腔,乍读来单纯可爱,又令人感觉这些情感皆是出自原始本能。读到最后才明白,也许作者早用猫腔铺垫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一个嗓音嘶哑的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围绕着观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

这部小说就是一场大戏。就算所有角色交错的生平演起来太复杂,至少也要被好几个声道诉说着;就算没有那么多说书人,也该有个语调多变的朗诵者。他要能说出眉娘的浪,赵甲的狂;说出炮火在空气里的震荡,官员间几句对话下的暗潮,和一句句充满情感,在街头巷尾久久传唱的猫腔。

《檀香刑》的可贵之处,在于用这区区几人,窥一斑而知全豹,描绘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在那平静的小山村,上演了近代各个阶层中国人的爱恨情仇,以最乡土味的气息,勾勒了一个伟大民族伟大不屈的灵魂奋起向上的夙愿。这一瞥,不仅是花落而殇,更是化尽春泥、涅槃芬芳。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