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0年代苏联工业为何能突飞猛进?

巨龙大世界 2025-02-05 11:47:50

20世纪30年代,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崛起,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在工业水平落后西方百年的背景下,苏联如何在短短数年内完成“弯道超车”?

是斯大林的铁腕政策使然,还是西方的无意成全?

苏联的工业化并不是从一个平稳的起点开始。

沙俄时代,这个国家的经济形态是典型的农业国,全国99%的耕地依赖人力或畜力耕种。工业总产值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国内战争更是让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虽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短暂地恢复了一些经济活力,但这是一种妥协式的政策,只是延缓了问题的爆发,并未解决根本矛盾。

于是,这些矛盾逐渐堆积、膨胀,到了一定程度后,整个社会变得消极,社会生产能力下降,百姓生活水平降低。

到了20年代末,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国内生产能力的不足让苏联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如果不迅速工业化,国家独立根本无从谈起。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接过了这个棘手的烂摊子,他没有犹豫,迅速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变革。

1928年,斯大林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也是苏联工业化的起点。

这场工业化的基础,实际上建立在技术、资金和全民动员的三大支柱之上。苏联的技术储备几乎为零,大到钢铁厂、拖拉机厂,小到一颗螺丝钉,都需要从西方引进。

原本,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但幸运的是,当时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低谷期,这刚好给了苏联一个送上门的机会。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使西方国家工厂破产、失业率飙升,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闲置。苏联抓住这一机遇,以较低的成本从美国、德国等国家大量购买设备、聘请专家。

小到日常物件,大到一个工厂,苏联把自己看上的东西通通买了回来,并且仅仅付出了较小的经济代价,而那些被买回来的设备和技术,就成了苏联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也让苏联有了足够的发展基础。

除此之外,苏联还雇佣了大批外国专家,仅在1932年一年,就有多达两万名外国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

他们帮助苏联建造了拖拉机厂、汽车厂和电力设施。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甚至完全仿照美国的技术方案建立,此外,他们还聘请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搞建设、搞生产,那些本就处在经济萧条之下的高技术人员,一下子有了新的就业方向。

这些专家的高薪待遇堪称优厚,他们不仅被授予列宁勋章,还得到了极高的社会地位,这让他们更加卖力,也更加心甘情愿的留在苏联大展身手。

然而,技术和设备只是工业化的表面驱动力,真正推动这场变革的“血液”,却来自苏联农业的牺牲。

工业化需要资金,而苏联缺乏天然的资本积累。斯大林选择了一条代价高昂的路径:农业集体化。

通过将土地国有化,将农民的生产力统统集中起来搞生产,生产的粮食被国家统一收购,而百姓成了为国家干活的人,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种政策进一步压榨了农民的利益。大量粮食被征收用于出口换取外汇,以支持工业化建设。乌克兰大饥荒就是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数百万农民因粮食短缺而丧生。

即便如此,农业依旧被视为牺牲品,为的是保证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与此同时,全社会开始了工业大建设,工厂里一整天都能听见嘈杂的人声。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工作,他们被当成了机器一样来使用,但是,他们的工作条件之恶劣令人瞠目结舌,哪怕是在寒冬,他们也得冒着严寒工作,而他们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被繁重的工作消耗掉。

或许,在发展的大趋势中,这些员工的生命和那些冰冷的机器,没什么两样。

只叫马儿跑,却不让马儿吃草,更不让马儿穿暖。

为了节约成本,他们的脚上绑着破布代替鞋子,踩在冰凉的地上。

饥寒交迫成为工地上的常态,但他们凭借着对国家的信念,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钢铁厂投产后,成为苏联工业的顶梁柱,这个项目被看作是五年计划的象征。

在拖拉机制造领域,苏联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拖拉机厂建成后,不仅实现了拖拉机的自主生产,还在二战中转为制造坦克和武器,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资保障。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拖拉机产量跃居世界第一,重工业的总体产量仅次于美国。苏联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规模性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场工业化运动虽然成果丰硕,其代价却同样令人瞠目。

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严重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民众生活水平长期停滞。

但在当时,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唯有那些冷冰冰的机器才是领导者们最看重的东西,民生艰难莫过于此。

工厂的管理混乱和工人技术不足,也让新引进的先进设备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耗损率极大,那些本该用上十年八年的机器,在错误的操作下,寿命大大缩减。

追求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社会的矛盾却在不断积累、膨胀,而这些,正是苏联的隐患之一。

到30年代末,苏联已经成为欧洲的工业巨人。

钢铁、拖拉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为其在二战中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30年代的工业化,苏联根本无法在二战中抵挡德国的进攻,更无法崛起为冷战中的超级大国。

回望这段历史,苏联的工业化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冒险。

它成功地将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带入了工业时代,但也留下了巨大的社会伤痕。这不是一个奇迹,而是一场代价高昂的选择。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现代化的速度与社会代价之间,始终是一场艰难的平衡。

参考资料:

苏联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强?废弃的武器装备都超厉害!——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2021-09-26 20:48

0 阅读:275

巨龙大世界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