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原本声势浩大的国际诉讼走到了尴尬的十字路口。
两年前,欧盟为了给立陶宛“撑腰”,高调将中国告上了世贸组织(WTO),指控中国对立陶宛实施所谓的“歧视性贸易”。两年过去,这场诉讼未见成效,面对尴尬局面。这时候,立陶宛坐不住了,不仅对欧盟“喊话”,甚至拉出了特朗普给欧盟施压。立陶宛的操作真的能扭转局势吗?
事情得从2021年说起。当年8月,立陶宛政府以一种高调甚至挑衅的方式宣布,允许台湾以“台湾”名义在其首都设立所谓“代表处”。对于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遵守的一个中国原则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冒犯行为。
中国迅速作出强烈反应,宣布将中立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并采取必要的贸易措施反制立陶宛。这些反制措施显然让立陶宛感受到了压力,但它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试图寻求欧盟的支持,将问题上升为中欧之间的争端。
2022年1月,欧盟果然站了出来,正式向WTO提起诉讼,指控中国对立陶宛实施“经济胁迫”和“歧视性贸易”。欧盟此举似乎是为了彰显团结,向外界展示其内部凝聚力和对小成员国的支持。然而,这场诉讼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
首先,欧盟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中国的反制措施是“政治动机”,也无法确凿地证明这些措施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其次,欧盟试图让第三国企业站出来作证,但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回避,显然不愿卷入这场充满政治意味的争端。
面对证据不足的困境,欧盟的诉讼进程一拖再拖。2024年初,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宣布暂停诉讼程序,为期一年。这一决定不仅让案件陷入停滞,也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欧盟内部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其实并不一致。一方面,立陶宛希望欧盟对中国保持强硬,但另一方面,一些主要成员国则更加务实,认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远比支持立陶宛重要得多。
时间来到2025年1月,案件的暂停期限即将到期。根据WTO规则,如果欧盟不恢复诉讼,这起案件将自动失效。然而,欧盟迟迟没有动作,反倒是美国对此表现出了强烈不满。特朗普团队明确表示,若欧盟放弃诉讼,将被视为对中国的“屈服”。
这番言论让立陶宛看到了“希望”,迅速借助美国的表态对欧盟施压。立陶宛总统公开敦促欧盟“不要放弃”,甚至扬言这关乎欧盟的国际声誉。然而,对于欧盟来说,这番压力似乎并未奏效。毕竟,欧盟内部早已对立陶宛的做法感到不耐烦。
欧盟的犹豫不仅是因为证据不足,还与其对外政策的整体考量密切相关。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欧盟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近年来,欧盟一方面强调“战略自主性”,另一方面却在对华政策上小心翼翼,试图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强硬对抗中国显然不符合欧盟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内部成员国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欧盟更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
相比之下,立陶宛的态度则显得更为激进。然而,这种激进行为并未给立陶宛带来实际好处。数据显示,自2021年中立争端爆发以来,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额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使在2023年底略有恢复,也远未回到争端前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立陶宛在外交上的孤立处境日益凸显。尽管其领导层一再呼吁恢复中立关系,但却始终回避台湾问题这一核心争端。从未提及撤销“代表处”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中立关系的改善毫无进展。
在这种背景下,立陶宛拉出特朗普作为施压工具显得格外急切。然而,这种操作的效果如何,恐怕连立陶宛自己都心里没底。事实上,美国对欧盟的施压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实际行动。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依然深厚。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全面脱钩中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为区域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外交参考。而对于欧盟来说,避免卷入中美冲突,维护自己的战略自主性显然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坚守原则与灵活应对,中国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任何试图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都不会得逞。同时,中国在争端中表现出的规则意识和应对能力,也让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进一步巩固。
眼下,距离案件失效只有几天时间。欧盟是否会放弃诉讼,似乎已经不再是关键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风波对中立关系、中欧关系以及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对于立陶宛来说,继续在外交上冒险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不能正视台湾问题这一根本矛盾,立陶宛的处境只会愈发孤立。而对于欧盟而言,这场争端或许可以成为一次反思契机。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平衡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这些都是欧盟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场由立陶宛挑起的风波,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冒险。立陶宛或许希望借助欧盟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搏一把,但事实证明,任何过于冒险的外交政策最终都可能成为自己的“滑铁卢”。而欧盟,也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和务实来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未来的局势如何发展,或许已经不是立陶宛所能左右的了。
参考资料:
立陶宛怂恿“接着告中国”,欧盟挠头:真没证据啊……——观察者网2025-01-23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