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曾以极大的热情,从俄罗斯引进了一系列当时被誉为“先进”的装备,这些武器曾经是中国海军的“宝贝”。
时光荏苒,如今这些导弹如今大多静静地堆在仓库中,等待报废处理。
曾经寄予厚望的它们,如今为何被冷落?是性能问题?还是技术的时代性局限?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国防现代化初期。
当时,国际环境严峻,美西方对中国实施全面的武器禁运,周边海洋国家却不断升级自己的海军装备。
日本金刚级驱逐舰和海峡对岸的成功级护卫舰,都让中国的051型驱逐舰显得无力而落后。中国海军急需装备更强大的武器,但国内造船与导弹技术尚未成熟。
因此,中国将目光投向了刚刚经历解体的俄罗斯。
俄罗斯军工行业正处于寒冬,武器出口成为创收的重要手段。于是,中国在现代级驱逐舰的采购合同中,打包引进了一系列俄制导弹,包括“白蛉”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无风-1”舰空导弹,以及潜射3M-54E超音速反舰导弹等。
这些导弹在俄罗斯被宣传为“航母杀手”,拥有突破宙斯盾系统的能力。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远比中国海军最初的想象要大得多。
中国海军在采购现代级驱逐舰时,对“白蛉”3M80超音速反舰导弹寄予厚望。
这款导弹由冲压发动机驱动,采用超音速突防技术,最大射程100公里(增程型可达160公里)。
它是苏联为应对美军航母战斗群而设计的近海作战武器,强调速度和低空突防。对于当时缺乏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中国来说,它看起来非常“先进”。
然而,装备到“杭州”号和“福州”号现代级驱逐舰后,中国海军发现,这种导弹的实际性能与宣传不符。
首先,它的射程完全不够用,对抗美军航母时甚至还未进入打击距离,就可能被美军发现并摧毁。
其次,导弹维护成本极高,对发射平台的技术保障要求复杂。每艘现代级驱逐舰只能携带8枚“白蛉”,严重限制了作战灵活性。
最终,中国海军仅装备了少量此类导弹,并很快将其逐步淘汰,转而开发国产“鹰击”-12反舰导弹,其射程是“白蛉”的四倍以上。
1990年代,基洛级潜艇(包括636型和877型)成为中国海军的水下主力。然而,当时中国尚未完全掌握潜射反舰导弹技术,于是从俄罗斯引进了3M-54E超音速反舰导弹。
这款导弹具备超音速末端突防能力,理论射程可达400公里。然而,在中国采购的出口型上,俄方减少了40%的燃料,将射程限制在220公里,并取消了卫星制导功能。
这样的削弱让导弹精度大幅下降,战斗部重量也不足以对大吨位舰艇构成有效威胁。这些问题让中国海军逐渐对3M-54E失去了兴趣。
相反,国产“鹰击”-18”潜射导弹后来成为真正的主力。这款导弹采用更先进的导航系统,射程达到660公里,可实现远程打击,且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
由此可见,引进俄制导弹虽解决了短期需求,但技术限制和性能问题促使中国加速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俄制“无风-1”舰空导弹系统在现代级驱逐舰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这套系统最大射程38公里,采用倾斜发射,发射间隔较长,同时拦截目标数量有限。中国在引进后不久便意识到其局限性,随即着手研发国产红旗-16中程舰空导弹系统。
红旗-16采用垂直发射技术,占用空间减少,载弹量增加,同时发射间隔缩短,显著提升了防空作战能力。
至于“暗礁-M”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虽然是S-300的舰载版,但由于其设计复杂,重量过大,发射间隔长,最终仅装配在两艘051C型驱逐舰上。
类似的局限性促使中国加速推进国产“海红旗-9”系统的发展,并逐步用性能更优的国产导弹替代俄制装备。
曾经作为中国海军的“宝贝”,这些俄制导弹大部分如今已经退出一线,堆积在仓库中等待处理。其落寞并非简单的技术淘汰,而是中国军工崛起的必然结果。
从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引进,到21世纪自主创新的爆发,中国不仅吸收了俄制武器的技术精髓,还逐步克服了技术依赖,实现了超越。
回顾这段历史,俄制导弹的引进尽管问题多多,却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们既是中国海军短板的填补者,也是推动自主研发的催化剂。
今天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正是站在这段历史积累的肩膀上,走向世界舞台。
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技术引进固然重要,但最终的出路只能靠自己。
正如那些堆在仓库中的导弹所昭示的:任何外来的技术和装备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资料:
俄媒:中国将成俄S500防空导弹的首个外国买家——海外网2018-10-09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