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开年,特朗普马上要重回白宫,但他却已经将他的扩张野心昭告天下。这次,他盯上了格陵兰岛。在特朗普赤裸裸的领土诉求面前,丹麦的反应从表面上看是在捍卫主权,坚称格陵兰岛“非卖品”,但转头又高喊“美国是最亲密盟友”,甚至拿中俄当“挡箭牌”。特朗普为何要扯中俄入局?丹麦为何会软硬两面,失去主权底气?
格陵兰岛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丹麦的自治领地,这座被冰雪覆盖超过80%的岛屿长期以来处于国际边缘,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稀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北极航道的逐步开放更让它成为“香饽饽”。
美国早在几十年前就曾提出购买格陵兰岛的想法,这次特朗普的操作更为直接和激进。1月7日,他在海湖庄园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重申对格陵兰岛的觊觎。他甚至扬言,如果丹麦不愿合作,美国将不排除使用军事或经济手段夺取控制权。
特朗普的理由,听起来并不新鲜。他再次拿“中俄威胁”说事,称近年来格陵兰岛周边出现了更多中俄船只,声称不能允许这种“威胁”继续存在。这番言论并未得到证实,但特朗普显然希望借此将问题扩大化,以制造更多支持声浪。
事实上,美国政客借助“中国威胁论”为政策背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特朗普将此手段直接用在领土扩张上。他的长子小唐纳德在同一天乘私人飞机“视察”格陵兰岛,并高调在社交媒体上暗示“格陵兰岛应该是美国的一部分”。这番表演,显然是一场早有计划的政治戏码。
面对特朗普的强势操作,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在第一时间表示“格陵兰岛不是商品”,坚决拒绝了特朗普的提议。但另一方面,她却主动渲染中俄威胁,称美国是“丹麦最重要的盟友”,并声称“更希望得到美国的投资,而不是俄罗斯或中国的介入”。
这种言辞表面上是捍卫主权,实际上却显得底气不足,甚至带有讨好美国的意味。重点是,中俄并未表现出任何对格陵兰岛的实际兴趣,但丹麦却主动将其与格陵兰岛问题挂钩。
丹麦为何会如此“软硬两面”?除了美丹之间长期以来的军事与情报合作历史外,丹麦对美国的依赖早已深入骨髓。在北约体系中,丹麦是初始成员国之一,其国防与情报系统与美国高度绑定。而在“棱镜门”事件中,美国与丹麦合作,通过海底电缆窃听欧洲多国领导人,丹麦的“把柄”就掌握在美国手里。
特朗普政府显然深知这一点,不排除通过进一步曝光丹麦的“黑料”来施压。这种压力让丹麦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主权问题上强硬对抗美国,而是想要通过妥协换取一定程度的体面。与此同时,格陵兰岛自治政府的表态也让事情更加难以预料。
该岛长期以来就有较强的独立倾向,总理穆特·埃格德在新年讲话中明确表示,希望未来完全脱离丹麦。但问题在于,格陵兰岛独立后能否维持其经济和安全仍是未知数。按照目前的局势,格陵兰岛一旦脱离丹麦,很可能进一步倒向美国。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美国本土的联系远比与丹麦紧密得多。
此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也对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朗普显然看准了这一点,不仅公开支持格陵兰岛独立,还暗示将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促成这一结果。
从历史来看,美国通过经济或军事手段获取领土并非没有先例。1917年,美国以2500万美元从丹麦手中购买了西印度群岛(今美属维尔京群岛)。而更讽刺的是,格陵兰岛本身就已经有美军基地的存在,这为美国进一步扩大控制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直接军事行动占领格陵兰岛的做法可能面临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但特朗普一贯奉行的“孤立主义”让这个障碍显得微不足道。事实上,特朗普已经多次无视国际规则和秩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撕毁多边协议,这一次对格陵兰岛动武的威胁,显然并非空话。
美国的扩张意图已然昭然若揭,但这场风波的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中俄。从特朗普到丹麦,双方都试图以“中俄威胁”为由,将格陵兰岛问题复杂化。然而,现实中中俄的参与度显然被过度夸大。
虽然中国近年来确实加强了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并参与了相关合作项目,但主要目标是经济和科研合作,而非领土扩张。同样,俄罗斯在北极的战略重心集中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对格陵兰岛并无明确的野心。特朗普和丹麦的这一操作,更多是一场国际舆论战,为各自的利益服务。
格陵兰岛的未来归属仍然充满悬念。丹麦虽然目前暂时守住了对该岛的主权,但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多重压力,其底线究竟能维持多久不得而知。而格陵兰岛自治政府的独立诉求,更为局势增添了变数。
对于美国而言,无论通过经济手段、军事威胁还是策动独立并公投,最终是否能如愿以偿还未可知,但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已经看上的肥肉。
参考资料:欧洲多国反对特朗普有关格陵兰岛言论——台海网2025-01-09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