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依据我与刘女士的谈话内容予以整理而成。若其他母亲、孩子存在相似情形,纯属巧合,万勿对号入座 )
今天下午Z 女士咨询我说——
女儿今年16岁了,中度抑郁,已休学一年多了。
每天黑白颠倒,玩游戏不出门不交流,手机不离手,身体不离床。
每天基本上只吃一顿饭,偶尔吃一顿,身体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大。
一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她动手。
问我怎么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5d0bea0a78b2ba33f046cac8965c9ff.png)
我:(表情凝重,递上一杯水)您先别着急,慢慢说。这一年多来,您都和我说说她的日常状态吧。
Z 女士:她现在每天黑白颠倒,就知道玩游戏。整天不出门,也不跟我们交流。手机就像长在她手上一样,人也几乎不离开床。我:那她的饮食呢?这样的生活状态对身体影响很大啊。
Z 女士:每天基本上就只吃一顿饭,偶尔才吃两顿,身体越来越差了。而且她的脾气还越来越大,现在一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声音哽咽)甚至还对我动手。我:能理解您现在的痛苦,孩子变成这样,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咱们得想办法改变这个情况。我有个建议,咱们可以先从父母自身开始,制定一个父母行为榜样。
Z 女士:父母行为榜样?这怎么制定呢?和孩子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呢?我: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如果父母能有良好的行为模式,比如规律的作息、健康的情绪表达,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之后,我们再给孩子制定行为准则。
Z 女士:给她制定准则?她现在根本就不听我们的,还特别抵触。我:这是正常的反应。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会很生气,可能会说“不要你管,你凭什么管我?”之类的话。
Z 女士:对,她就是这么说的,每次我想和她谈谈,她都这样回我。我:这时候您得坚定地告诉她:“凭我是你妈妈,凭我是你的监护人,凭的是国家赋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不能长时间沉迷游戏,我不能知法犯法。凭我作为母亲是孩子第一监护人,有责任引导她回到健康的生活轨道。”
Z 女士:可是她会听吗?她现在就像着了魔一样。我:这就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地方。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就是关爱与规则并行,不管孩子多大,也不管她现在是什么状态,这个原则都是适用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也要让她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Z 女士:嗯,您说的有道理,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个心理学上的“靴子疗法”,你可以了解一下。当孩子停留在某个不好的状态“轨道”中出不来时,孩子自己无改变的动力时,就需要父母用准则“这只靴子”踢孩子一下,让孩子脱离“轨道”。
Z 女士:“靴子疗法”?听起来挺特别的,这具体是怎么操作呢?我:其实啊,真正的“靴子疗法”原本是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方法。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这种治疗方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呢。公元前 400 年,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用手法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方法。但我们这里说的“靴子疗法”,是一种比喻,就是指孩子的行为准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Z 女士:那我该怎么制定孩子行为准则呢?比如对于她玩游戏这件事。我:我们可以先和孩子沟通商量好,当然,刚开始她可能不配合。可以规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比如每天只能玩两到三个小时,其他时间要参与一些家庭活动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
Z 女士:她肯定不愿意啊,现在要是拿走她的手机,她能闹翻天。我:这就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比如,一开始可以先从调整作息入手,每天晚上固定时间收走手机,帮助她建立正常的睡眠周期。等她作息稍微规律一些,再进一步调整游戏时间。
Z 女士:那要是她发脾气呢?我:当她发脾气的时候,你不要和她对着干,但也不能妥协。可以让她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先冷静一下,等她情绪稍微稳定了,再和她沟通。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们是为了她好。
Z 女士:嗯,我明白了。那饮食方面呢?我:可以尝试给她准备一些她喜欢吃的健康食物,少量多次地提供。不要强迫她吃很多,但要让她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
Z 女士:好的,武老师,我回去试试。真的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
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您要有耐心。孩子现在处于困境,需要我们用爱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她走出来。有什么新的情况,您随时和我沟通。
Z 女士:谢谢武老师,有什么问题会麻烦您的。
二、制定父母行为榜样1.情绪管理方面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当遇到困难或压力时,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火。
比如,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一回家就黑着脸,可以在进门前做几次深呼吸,调整好情绪。
如果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产生分歧,也要保持冷静,用平和、理性的语气沟通,像“宝贝,我们来好好聊聊,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也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观点”,而不是大喊大叫或者生气地指责。
2.作息规律
父母自己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每天按时起床、睡觉,保持充足的睡眠。早上可以和孩子一起起床,做一些简单的晨练或者准备早餐,让孩子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晚上不要熬夜看电视、刷手机,如果孩子看到父母都有良好的睡眠习惯,也会逐渐受到影响。
3.健康生活方式
在饮食上,父母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可以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饭,营造温馨的用餐氛围,避免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者玩手机。
同时,鼓励适度的运动,比如周末可以全家一起去公园散步、打球等,让孩子看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活力。
4.沟通与尊重
父母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孩子聊天,认真倾听她说话,不打断、不评判。
例如,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或者烦恼时,父母要给予回应,“听起来这件事很有趣呢,你是怎么想的呀?”或者“你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不好受,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而且,在家庭决策中,也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比如讨论周末的活动安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被尊重。
5.自我提升与学习
父母要展现出积极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可以是阅读书籍、学习新的技能,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技巧。
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而且通过学习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
例如,父母可以在晚上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家各自安静地阅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朋友,放下手机、离开床,运动起来,远离抑郁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一种现象正悄然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令人忧心。
就像Z女士那16岁的闺女,正处于花一般的年纪,本应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可现实却让人揪心。她每天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沉迷于游戏的世界无法自拔。整日里足不出户,与外界几乎零交流,手机就像长在她手上一样,而她的身体似乎和床融为了一体。她或许就是当下所说的“床癌”“手机癌”患者吧,在这种状态下,不用上学,看似自由自在,没有老师的管束,也没有学业的压力,可这真的是她想要的生活吗?
时间来到2024年1月1日,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来,“床癌”居然登上了热搜第一,而且被确诊了!这一消息仿佛是给所有人敲响的警钟。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状态?
晚上躺在床上,思绪纷飞,就是不想睡觉,尽情享受着夜晚独属于自己的时光。而早上,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却丝毫没有起床的念头,感觉床就像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那一刻,仿佛床才是自己的真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ac4e9ba532414a1fc190a12fbd3197.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0d6e9635bdd9b29236a01d99942bbf.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3bbc2e29966674c012e2cae055dd01d.jpg)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意识逐渐回笼,可身体却仿佛还被睡魔紧紧缠绕,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呼喊:“还能再睡几个小时呢。”经过一整夜的休息,早晨本应是我们如同新生的小鹿般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地开启新一天的美好时刻啊。
然而,现实却是,有的人,任你千呼万唤,他就是不愿离开那舒适的床铺。
有人甚至戏谑地说:“吃的好,不如睡的好;骑马坐轿不如早晨睡懒觉!”
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床在某些时候就像是一个滋生疾病的“病窝”。长时间的卧床,不仅会让我们的身体机能逐渐退化,还可能让我们陷入一种消极慵懒的情绪中,各种疾病也会悄然找上门来。
朋友们,是时候放下手机、离开床了,让我们动起来,摆脱抑郁的阴霾,去拥抱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