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网信部门通报涉未成年人乱象典型案例》上了热搜,《整治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维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净土》;本文围绕网信部门曝光的“毒视频”“开盒挂人”等涉未成年人乱象及典型案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这些乱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旨在强调维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人民日报 新浪微博18分钟前 转赞人数超过18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从严处置!#网信部门通报涉未成年人乱象典型案例#】#严打隔空猥亵等网上恶性违法犯罪行为#7月中旬以来,网信部门深入开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行动期间,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O“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曝光典型处置案例 收起d
整治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维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净土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既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便捷的交流渠道,也潜藏着各种危害。
据报道,近年来,“毒视频”“开盒挂人”等涉未成年人乱象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基于此,网信部门深入开展“清朗·2024 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公布了部分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表现及危害(一)“毒视频”乱象
1. 内容低俗化
部分短视频将血腥暴力元素强加于经典动画,如“小马宝莉毁童年血腥版”“发疯老奶奶偷袭佩奇”等,不仅破坏了经典作品在未成年人心中的美好形象,还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的恐惧和不安。使用低俗粗俗语言篡改儿歌,传递不良价值观,会误导未成年人的认知和价值观形成。
2. 不良行为诱导
摆拍未成年人吃橡皮泥、厕所抽烟、校园约架等剧情,将儿童包装成所谓“性感辣妹”进行无底线营销,这些行为容易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良行为,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此外,一些直播间让未成年人暖场助力,诱导直接或变相出镜,可能使未成年人过度暴露在网络中,面临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的风险。
(二)“开盒挂人”乱象
1. 隐私泄露
部分超话、贴吧等接受匿名投稿,发布针对未成年人的攻击谩骂言论,曝光未成年人姓名、学校、网络账号等隐私信息,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隐私泄露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暴力、骚扰甚至现实中的安全威胁。
2. 网络暴力升级
有商家提供有偿代骂服务,部分用户传播“开盒挂人”短视频教程,一些用户组织恶意举报,通过批量举报的方式,实施侵扰、煽动对立。这些行为加剧了网络暴力的程度,使未成年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隔空猥亵等网上恶性违法犯罪行为
1. 性引诱与侵犯
不法分子在短视频平台借“举牌”拍摄、贩卖淫秽色情制品,通过“一对一”私聊方式,假借“同龄人”身份与未成年人用户频繁互动,诱骗拍摄私密照片,实施隔空猥亵。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和尊严,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2. 法律意识淡薄
未成年人对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同时,一些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不足,也使得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危险时缺乏应对能力。
(四)网上涉未成年人违规售卖问题
1. 不良商品泛滥
部分店铺提供动漫抱枕定制服务,在咨询环节发送色情图库链接;以售卖 U 盘、硬盘名义,变相传播封建迷信信息;教具类商品的评论环节存在谩骂信息,煽动亲子或师生对立。这些违规商品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引发家庭和学校的矛盾。
2. 沉迷网络诱导
一些主播分享破解防沉迷系统方法,提供有偿“共号”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过度沉迷网络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和社交能力,使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
(五)涉未成年人违规应用问题
1. 仿冒与变脸
“乐园”等 APP 仿冒未成年人常用 APP 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乐趣”等学习类 APP,在通过上架审核后,恶意变脸为游戏 APP。这些违规应用容易误导未成年人下载使用,使他们接触到不良信息,影响其学习和成长。
2. 不良交友与隐私风险
“开心花园**”“**倾诉”等 APP 年龄标注均低于 18 周岁,但存在不良交友、隐私政策链接跳转至涉黄网站等问题。不良交友可能使未成年人陷入危险境地,隐私政策不规范也会增加未成年人的隐私泄露风险。
三、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产生的原因(一)利益驱动
一些不良商家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制作和传播“毒视频”、提供有偿代骂服务、售卖违规商品等,完全不顾及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二)监管不力
网络空间庞大复杂,监管难度较大。部分平台对涉未成年人内容的审核标准不严格,管理不到位,导致不良信息和违规行为得以传播。同时,应用商店在审核上架应用程序时也存在漏洞,未能有效排查出违规应用。
(三)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网络用户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此外,未成年人自身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较弱,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
家长和学校在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及时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治理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
1. 网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严格要求平台完善涉未成年人内容审核标准,加强对直播、短视频、社交、电商等重点环节的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不良信息和违规行为。
2. 应用商店要严格落实上架审核、日常管理、应急处置等管理责任,对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进行全面审核,确保其内容和功能安全。
3.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网信、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对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进行严厉打击。
(二)强化平台责任
1. 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涉未成年人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及时下架违规商品和应用,关闭不良话题、超话、贴吧等。
2. 平台要加强对网络主播的管理,将管理要求以治理公告、站内信等形式触达网络主播,严禁未成年人出镜和参与不良直播活动。
3. 提高技术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过滤,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提高法律意识
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网络用户普及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
2.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学校应将网络安全和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1. 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引导,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远离不良信息和违规行为。
2. 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
五、结论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网信部门的专项行动为整治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加强监管力度、强化平台责任、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多管齐下,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网络时代茁壮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