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的犯人,为什么不偷偷逃回家?

夏诺多吉 2023-04-07 18:48:12

古代帝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制定出许多严刑峻法以惩罚犯人,其中“流放”的严重程度仅次于死刑,由于流放地偏远、路途崎岖,不少犯人还没抵达就已经先累死,就算到了目的地,也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但顺利存活下来的人难道就不会想着偷跑回家吗?

根据《国家人文历史》的说法,古代社会非常注重“落叶归根”的观念,因此客死他乡对于古人来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死亡,更意味着精神上的消亡,所以古人都非常害怕流放之刑。

再加上大多数的流放地都偏远且荒凉,以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为例,这里不但人迹罕见,气候环境也十分恶劣,大部分地区都是常年冰封,被流放到宁古塔的诗人吴兆骞曾这样描绘当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击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既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既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也因为流放地环境恶劣,自然有许多犯人都动过“偷跑回家”的念头,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犯人之所以没有逃走,为的就是等待“大赦”来临。以唐代为例,《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如果流放期间遇到皇帝大赦,犯人就能够返回原籍,这代表只要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不必再冒着生命危险逃跑。

而且唐肃宗以后,对待流放犯人的态度更加温和,“大赦”也更加频繁,所以这段时期被流放的人更没有理由铤而走险,只要乖乖接受惩罚,大多数犯人都能够在几年后平安回家。

此外,古代没有监控、指纹、人脸识别系统,要抓到逃犯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过在当时,人们难以脱离地缘或家族关系,若犯人逃回家乡,很容易被亲族或衙门发现,除非闭门不出或逃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否则被缉拿归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