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储是雍正首创吗?有那么先进吗?为何只有清朝才玩得转?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5-04-25 20:09:31

雍正皇帝整出来的秘密立储制,那可真是在封建王朝的传位史上放了个 “超级大招”,直接颠覆了老祖宗们玩了上千年的传位套路。

以前的皇帝立储,基本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可以说嫡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半拉屁股就已经坐在了皇位上。

但问题是,嫡长子不一定是最能干、最适合当皇帝的。有的嫡长子可能是个 “阿斗”,甚至是“司马衷”,把国家交给他,那不得乱套嘛!

即便皇帝老爹有换人的心思,也得考虑“大儒”们的感受,就像万历帝与大臣们打了十几年嘴仗那样,还不够埋汰的呢?

而且其他皇子心里也不服气——凭啥你一生下来就有皇位继承权?于是,为了皇位,皇子们那是明争暗斗,兄弟之间反目成仇,上演了无数场 “宫斗大戏”,直至一方被从肉体上彻底消除。

所以,从夺嫡大战中杀出重围的胤禛四爷,登基后便痛定思痛:“不能让我的崽子们再遭这个罪!”搞出个秘密立储制度——

皇帝暗中观察各位皇子的表现,把心仪之人写进小本本,一式两份。一份揣自己裤腰带里(随时可改),一份塞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等皇帝驾崩,大臣们便可以像拆盲盒似的取出遗诏,当场宣布新君。

这招好处多多。

其一,各位嫔妃不用再像《甄嬛传》中那样成天互泼堕胎药,而是让阿哥们改走“职场精英”路线:每天上班打卡批折子,定期向父皇汇报思想动态,逢年过节再辅助誊写《我的皇帝父亲》命题作文。

其二,皇帝从此摆脱了“被退休”危机,不用整天被大臣们逼着立太子,也不用整天防贼似的防着日益壮大的太子党。这招简直就是帝王版的《防PUA手册》。

其三,大臣们不得不专心干活,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新老板是谁,自然也就没法提前站队搞小团体,专心伺候好现任老板就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制度如此先进,几千年来为何不用?是古代帝王智商不够吗?当然不是,任何一位帝王在登基前那可都是人杰,鸡贼的很,尤其是那些开创者,秘密立储又不是几何算数,还需要笛卡尔的脑子。

那是不是前面这些帝王脑洞不够大?也不是,因为早在千年前的唐朝,这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话说贞观年间,有个叫阿罗憾的国际友人(波斯使者),在酒桌上喝高了,跟唐朝官员爆料:“咱们波斯国王选接班人,那叫一个刺激!”说罢掏出个小本本,上面写着:“王崩后,观书处所,乃立嫡嗣。”

翻译成人话就是:波斯国王事先把接班人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某个神秘角落(比如枕头底下、龙椅夹层或者波斯地毯的流苏里),等驾崩后,大臣们集体变身寻宝猎人,按图索骥,找到纸条,拥立新君。

小编虽然说得轻率,但可不是杜撰,它被切切实实的记录在了《旧唐书中》:“其王初嗣位,便密的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

这波操作简直就是雍正正大光明匾后藏遗诏的翻版。

所以,秘密立储在中国史上是雍正首创,但在世界史上,只是拾前人牙慧而已。

既然前有车,为什么在唐太宗至清康熙的一千多年里没能实现后有辙呢?

窃以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秘密立储制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先进。

曾经我也一度觉得这个制度特别牛,养蛊嘛,就看谁能力强,老皇帝临终前揭晓答案,童叟无欺,包括各类百科中也是这么写的,说雍正帝继位后,鉴于历代因为预立皇子发生明争暗斗、骨肉相残的教训,以及自己争位时九龙夺嫡的亲身经历,才创立了密建皇储制。

但随着对历史的进一步了解,细一思量,根本就不对。如果说秘密立储对皇帝还有那么几点好处的话(仔细看前面三条,都是如此),那对皇子的争斗、朝堂的稳定,就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皇子们虽然因为少了一个活靶子,少了些明面上的争斗,但也让他们的竞争变得更加隐蔽,更加暗流涌动,乃至打击面更广,破坏力更大。

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九龙夺嫡就发生在康熙废太子胤礽之后(康熙将太子之位空置,临终才公布结果,完全符合秘密立储的构成要件),争位血腥非但没能减少,反而更加动荡、持久和惨烈。

而且,皇帝选继承人,全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要是看走眼了,选个不靠谱的,那国家将更加遭殃。

所以,雍正所说的,为了什么避免皇子夺嫡,出于皇室稳定考虑才密建皇储,根本就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实际上还是为了他自己这个在位皇帝的利益。

其二,密建皇储只有清朝才能玩得转。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无数的缺点,但却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理念,符合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逻辑体系。

自古以来,我们讲究的就是个君权天授,一个人之所以能当皇帝,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么的英明神武,而是完全老天爷赏饭,即便那些开国君王也要粉饰这一点,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道多助”。

而嫡长子继承制不仅符合儒家的理念,更符合君权天授。因为只有你出生够早这件事是不可控的,是老天爷定的,至于其他嫡出的弟弟们,以及其他嫔妃生出来的庶子,只能怪投胎的时候没赶个早,或者进错了肚子,怨得谁来(这更有利于减少争斗)?

所以,相对君权天授的嫡长子继承制,“爹授”的秘密立储制就是倒反天罡、形同异端的存在。

因为老皇帝代替了老天爷的地位,想立谁就立谁,连带着他自己的天授地位都受到了挑战,所以,虽然历朝历代也会客观上存在前任天子选择或者更换继承者的行为,却绝不会在制度上改变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即使要废除原东宫,也要想出一大堆理由,什么无才无德,身体孱弱,讲究点的还要杜撰出一些自然灾害、天象示警之类的,表示不是我想换,而是老天爷的意思。

而满清之所以能那么快接受密建皇储这个体系,原因就在于他们来自关外,自小不是信奉的儒家那一套,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就像匈奴、突厥、鲜卑、契丹,以及蒙元入主中原前那样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强者为尊。

所以,满人接受起来更容易。

而且清朝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八旗子弟那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家臣,不像宋明的那些文人士大夫,敢和老赵老朱家强项着干,甚至以被打一顿廷仗为荣。老爱家说让臣子上东,臣子绝不上西,自称奴才的大臣也就止此一家。

所以,秘密建储制在清朝受到的阻力更小。

最后,再说一点,秘密立储制实际上并未在清朝被真正意义上用到过。

雍正传乾隆的时候,乾隆虽然不是老大,但当他继位时,前面的几位都已经嘎嘣脆了(老大弘晖、老二弘昐、老三弘昀都是夭折,老四弘时在雍正五年去世,弘昐因为2岁夭折未序齿,所以弘历才成了老四),乾隆他实际上就是以长子身份继位的。

再看嘉庆,他是老爹在位60年后接受的禅位,所谓秘密立储纯粹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接着嘉庆是意外暴毙,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嘎嘣的那么突然,遗诏根本没写,是太后最终主持大局,让道光继位,所以还是没正大光明匾什么事。

而道光更绝,明明咸丰就是客观意义上的长子(与乾隆一样,三位哥哥早没了),一直当储君培养,最后还搞出个“孝和睿皇后指定接班人”的罗生门,活生生把名牌玩成了悬疑杀。

最惨的是咸丰,生了唯一儿子载淳,秘密立储直接变成开卷考试。等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皇帝们集体遭遇“无子嗣”的社死现场,密建皇储制彻底沦为了故宫旅游的解说词。

大家还认为“密建皇储制”高大上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