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事,央广网报道,郑州、北京、西安、昆明,都把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年龄上限延长到男性68岁、女性63岁,或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跟渐进式退休做匹配。

商贷其实早有了,我记得前年杭州有银行一路干到75岁甚至80岁,老的还不了子女还,贷贷相传,后来传播太广就不搞了。
2,不少地方尝试结婚发钱,广州白云一个村,至少一方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最高能领4万,山西吕梁,今年开始初婚且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下,给1500块,浙江也有通知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结婚红包和消费券。

老龄化背景下的房贷延期,和低结婚率背景下的发钱催婚,其实是政策在“鼓励负债”和“奖励成家”之间的拉扯。
先看背景。
1,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与此同时,4月25日,民政部官网发布《2025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比去年减少了15.9万对。
年轻女性越来越少,2025年20-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
更严重的是初婚人数下降,2013年高达2385万人,巅峰中的巅峰,2023年降到1193万人,已经不是腰斩了。
大家都心里有数,时代洪流转向,这些地方自发性的政策,还是杯水车薪。
有点黑色幽默的是,你看,养老是用下一代的社保填上一代“视同工龄缴费”的窟窿,房贷延期,是用上一代的养老金填下一代的房贷窟窿。
好家伙,代际传承闭环了。
发钱奖励初婚,一看要么是广东要么是浙江,还是大城市的城中村村民,还是初婚,还有年龄限制,中西部连发钱催生的钱都捉襟见肘,更别提有闲钱奖励初婚了。
关键越是出政策的地方,越是不缺结婚的。
《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2023我国结婚总人数最多的就是广东,达到了63.22万对,也是唯一一个结婚总人数超过60万对的省份,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钱,总是流向不缺钱的人。
老年人解决不了土地财政的问题,年轻人也解决不了少子化的问题。
教育年限变长是一方面,过去很多人可能高中都没上过,十几岁就开始参加工作,在乡村地区20岁就结婚生育的大有人在。但现在不一样了,上大学、大专、高职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就已经23岁左右了,如果再读研究生,毕业后就26岁左右了,刚毕业总要工作几年,等经济稳定了再结婚,初婚年龄自然就推后了。
教育投资周期延长,教育回报率的边际递减,怎么办?继续深造,考研,考证,考公。
但在漫长的个人提升周期里,收入增长幅度又很有限,跟不上结婚成本攀升的速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特么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底图的什么?人力资本积累,会优先于家庭组建。
再加上城镇化把传统家庭结构冲散了,以前在农村,结婚是 “家族大事”,父母催、亲戚劝,村里还有熟人社会的压力,现在呢?
只看七普数据,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是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了0.48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数量底线,现在只会更少。
现在人户分离人口已经达到4.9亿,流动人口超过3亿,年轻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独居家庭,单人户占比提高,社会原子化的程度越高,对组建家庭的意愿就越低。
之前看报道说,日本单人户家庭比例未来会突破50%,一半都是独居的。
我们也会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我们的城镇化速度太快,农村人口进城速度太快,这就意味着:传统宗族式生活方式,跟现代原子化生活方式会遭遇剧烈碰撞。

自己一个人过爽歪歪,我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妥协,干嘛要和你,还有你背后的父母三姑六婆委曲求全呢?
过去二十年居民杠杆率一路突破60%,各种高铁新城产业园旧城改造,猛建商品房,保障房少的可怜申请门槛又和多数普通人无缘,户籍保护没办法破除,延长房贷年龄有啥用?
有时候我觉得单靠缝缝补补的政策很难解决这些个问题,更多的是时代欠账。
钱多花自己身上,锻炼身体,与人为善,早睡早起,少刷手机(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习惯新常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