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年真是要疯啊,整个社会都得了AI焦虑症。
个人是怕失业,比如我们这行,以前字斟句酌查资料两周写出来的稿子,现在谁都可以生成+润色,半个小时搞定,文案比真人写的更扎心,远非以前的人工智障可比。
哪怕生成的数据案例有不少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根本找不到信源,可短视频的观众不知道啊,这种“我要打十个”的流水线制造能力太可怕了。
企业是怕赶不上趟,比如各大汽车、手机、电视品牌,一个比一个猴急的宣布接入DS。
科技大厂也顾不上自尊了,腾讯全面拥抱DS,搜一搜和元宝模型接入,百度搜索宣布接入。
这股反思潮还在蔓延:字节开会反思,月之暗面也在反思,连城市都在反思,江苏好气,为啥在杭州诞生而不是南京。
不是哥们,你DS这么搞,显得大家都很尴尬啊,反衬同行们跟地主家钱都花不明白的傻儿子似的。
离谱的是,连干酒店的,卖两轮电驴的也宣布自己接入DS。
这家伙,以后马桶是不是也配个Deepseek,每天帮我分析健康数据,起床上厕所就来波深度思考:嗯,用户刚起,应该是想先听一遍热搜排行,还要有解压的BGM。。。
相比其他行业,手机厂商明显更慌,节后第一时间,华为、荣耀、OPPO、vivo、中兴、努比亚、红魔七大国产手机品牌集体官宣接入DeepSeek-R1。
什么小艺啦,小布啦,小天啦,yoyo啦,还是原来五花八门的助手名字,换药不换汤了属于是。
小米和苹果,成了唯二两个没有接入DS的厂商。
这俩为啥这么犟?
小米这边,正着手搭建GPU万卡集群,传闻还以千万年薪招了DSV2的关键开发者,调起高了,一时半会降不下来,想留点矜持可以理解。
可其他厂商这两年铆足劲搞的各种自研大模型,算是凉透了。
想想也是,腾讯百度都禁不住拥抱DS的诱惑,何况手机厂商?还自研个什么劲。
苹果这边,石锤了和阿里合作,百度也会保留。
可能的方案是:iPhone系统设置里,用户自己设置Apple AI的基础大模型。
以后买国行苹果体验AI,面前蹦出一道选择题:阿里还是百度,说,你选哪个?
为啥不选DS?苹果还是一如既往的追求稳定,或者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生怕有一丁点风险。
也正因为过于求稳的风格,苹果已经很久没有创新了:去年放弃造车,押注的头显太沉了没啥销量,国产手机都把概念炒烂了,苹果国行现在还没上AI。。。
当你换了一个新的iphone,你将得到与上一部一模一样的iphone。

无趣,稳定,简单,这是苹果霸占全球市值榜首的根基。
能吃十年老本,本身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可也禁不住一直吃啊。
Canalys数据,四季度iPhone还是以1310万部出货量占据17%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第一,但出货量增速降了25%,华为的出货量增长了24%。
库克在电话会上总结了两个原因:1,不是说中国用户不喜欢iphone了,主要是零售端在去库存。2,国行16没有上AI。今年再蹭个国补,销量还是杠杠的。
好吧,现在终于上AI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DS,关键是还不敢用。。。
国补有价格门槛,也只能蹭到16,pro和max沾不了光啊。
不光是苹果,整个手机行业都把AI和国补当救命稻草。
2024全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2.85亿台,同比增长4%,在2023、2024连续两年下降后终于迎来了反弹。
vivo17%的份额排第一,华为增速高达37%紧随其后,苹果、OPPO、荣耀则分别排在第三、四、五位次,市场份额都是15%,前五份额几乎没有拉开差距,竞争非常激烈,小米虽然没进前五,但四季度增速却是最高的。
看起来似乎还不错,智能手机沉寂多年后,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复苏。
话分两头说,看历年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2010年也就几千万台,随后苹果4横空出世,安卓阵营崛起,中华酷联普及千元机,4G换机潮,OV小米华为中高端系列爆发,一路走来,2016年出货量达到巅峰的4.7亿台。
随后得益于持续迭代的全面屏,5G,快充,高刷,影像技术,出货量一直稳定在每年3亿台以上,直到2022年跌破到2.86亿台,近两年都没有恢复到3亿台关口。
以上是IDC数据,按信通院的统计,24年是2.62亿部,22年是2.37亿部,几家机构口径虽然不同,但都符合“连续3年低于3亿台”的趋势。
可能是因为,换手机的理由越来越少了吧。
消费电子的核心是“新鲜感”,可市面这几家的处理器,屏幕,摄像头甚至定价都没啥区别。
前些年我还是挺喜欢看手机评测下饭的,现在看新机评测,不是刘海屏就是挖孔屏水滴屏,摄像头不是麻将就是滚筒洗衣机,连机身颜色都能聊大半天。。。
关键是手机越来越耐用了,放眼望去,曲面屏,大底主摄,超大内存,大电池,陶瓷金属玻璃,随便挑一个,用三四年也照样能打。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手机越来越贵了。
《消费者报道》统计,去年10月发布的大部分国产品牌的旗舰机,都有100至500元的涨价。
IDC数据,24年三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9.3%。
这样的定价策略可以理解:旗舰涨价走差异化,2K价位的中端机配置拉满。
因为,花2K买手机的会把参数背的滚瓜烂熟,看重的是厂商舍不舍得下料的“良心”。
花小一万换手机,只需要知道自己买的是最好的那个就行了,看重的是厂商赋予的“尊享光环”。
二者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们都拥有光明的未来。同时,旗舰的涨价,中端机的耐用,又使换机周期进一步拉长。
2024年的数据找不到,中国移动的报告说,2019-2020年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是24-25个月,Counterpoint的报告,到2023年中国的换机周期已超过40个月。
硬件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那就只能拼软件了。
去年四季度手机出货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AI手机需求大增,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25年手机国补压货,所以激活量和出货量有一定偏差。
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之前各家都是自研AI大模型,实时翻译,AI修图识图,语音助手帮我这个那个的,说没用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说有用吧发布会重点推的还是硬件参数。
我有好几次,半夜正听书呢,一个稚嫩夹子的女声突然来一句“我没听清,请再说一次”,把我吓的一激灵,黑漆漆的屋里也没啥啊,后来才发现是我之前买了个表内置的AI助手在抽疯。
靠这种程度的AI撬动手机钉子户,还是有点难。
现在似乎碰到了转机,春节突然冒出来个deepseek,厂商在懵圈之余又是一阵窃喜。
DS能不能带来换机潮不知道,但如此惊人的迭代速度,2025年所谓的手机“智能体”,就不再是脱裤子放屁的噱头,有可能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AI能不能成为换机的动力?不如我们换个类似的问题:AI智驾,是不是换车的动力?
难说,因为有人喜欢用高速NOA,有人喜欢用自动泊车,也有人不相信机器,花里胡哨的还是自己开放心。
但真等你想换车的时候,AI智驾有没有用,有多大用都不重要,关键是必须要有。
AI刺激换手机也是一样的道理,机圈有句圣经叫“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
本质上,是消费者拥抱技术进步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为AI焦虑预付费。
有个词叫“叙事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但现实中人的决策常受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影响。
大家经常听到XX叙事,宏大叙事,降息叙事,消费升级叙事,性价比叙事,怀旧叙事。。。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
从这个角度,AI叙事越激动人心,越容易刺激消费者的换机情绪,DS出现的时机实在太妙了。
我就很怕啊,现在手里一台苹果拍视频,一台荣耀备用机,一台小米平板看书(成分略复杂),AI没威胁到自己时,完全没有换机欲望。
真出现发出口头指令就能把文案+剪辑+素材搞定的1分钟顶俩小时杀手级终端,我再不情愿也会考虑换机,因为我怕被技术平权的时代抛弃。
现在似乎还没有,看这阵势是快了。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