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少了600万吨!饮酒+购房主力人口减少4000万,白酒如何破局?

蓝白侃楼市 2025-02-11 03:41:15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年春节我窝在家,追一部叫《人生切割术》的剧。

剧里的设定很有趣:男主为了逃避压力与痛苦,做了个手术,把上班和下班后的记忆分割,相当于在公司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格,俩人共用一个身体。

想的是挺美,结果却变成了:大型公司利用开发的分离新技术驯化上班人格的员工,下班人格终日还是沉溺在消极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我们现在逃避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刷短视频,追剧,玩游戏,喝酒,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记忆分割。

七八年前吧,有段时间我过得很不开心,啤酒喝多了肚子胀,白酒上头快,久了就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每晚要大醉一场才感觉能睡得安稳。

可宿醉后,还是得面临那些心烦的人和事,酒精泡软的愁肠,醒时反而结成了更难拧开的麻绳。

越想逃避,越逃不掉啊。

扯远了,只聊喝酒这件事。

现在回想七八年前,我也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身边的朋友也都爱喝两杯,那时候也是中国白酒产量的巅峰,也就是:年轻人接受+产能暴涨。

现在是产能腰斩+饮酒人口减少,彻底反过来了。

我们看两组数字。

1,2024年1—12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6%。

这个数字,在2016年达到了惊人的1358万千升。

以白酒密度折算,8年时间,规上白酒产量少了近900万吨!

不过,我在查数据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许多资料显示的规上白酒产量,2023年是449万千升,而2022年是671万千升,相差快40%了,而官方发布的23年同比降幅却只有2.8%。

这下滑幅度也差太多了,跟23年和24年的数字完全对不上。

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新国标。

业内人士说,2022年之后,只有纯粮酿造的酒才能称为白酒,规上白酒企业统计标准大幅度提高。

逐步淘汰香精酒,其实是白酒行业的进步,喝完劣质酒头疼的感觉太难受了。

那可能有人问了,那种包装金光璀璨,瓶子上恨不得缠条龙的20块包邮的神酒,不还是很多人在喝么?

注意,产量统计的是规上,规上是指规模以上,2021年规上制造业统计口径修改,从1998年的营收500万以上改为2000万以上。

直播间卖给老乡们的作坊劣质神酒,显然够不上这个标准。

所以,2023年在申报修订2022年规上数据时,去掉了非谷物酿造的部分产量。

这么算,数据就对上了:把纯粮酒、香精酒都加上,8年时间,白酒产量下滑应该是在600-700万吨之间。

第二组数字,看饮酒人口年龄的特征。

长城证券报告,调查显示,喜欢喝白酒的主力,大部分都集中在25-54岁,重度白酒爱好者是35-44岁,达到30.7%。

巧合的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恰恰跟主力购房群体有很大程度的重合。

一般认为,25-44岁是购房的主力人口。

七普数据,我国主力购房人群(25-44 岁人口)数量比2015年下降了4670万人。

你说这巧不巧,购房和饮酒的主力人口巅峰是2015年,而白酒产量的巅峰正好是2016年,白酒周期与房地产周期完美重叠了。

从体量来看,房地产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涨跌周期,2015年新房销售面积12.85亿平米,2021年达到顶峰17.94亿平米,到2024年,短短3年剧烈下跌到9.7亿平米,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

白酒产能在2016年达到1358万千升,2024年跌到414万千升,按新国标修正前的口径,跌幅也达到了一半。

酒桌空了,江湖老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酒企对年轻化的执念如此深重。

酱香拿铁,茅台冰激凌,断片冰激凌,浓香风味咖啡,鸡尾酒,IP联名,降度降量水果味。。。

尴尬的是,白酒拼命讨好年轻人,奈何年轻人不吃这一套。

年初的时候媒体报道,不少城市的茅台冰淇淋店闭店,2025年茅台可能会全面退出冰淇淋市场。

退出是明智的,天价冰激凌本来就是一阵风,刮过就忘。钟薛高已经凉透了,哈根达斯大量关店,十几块的梦龙也卖不动了,放着老冰棍和小布丁不买,谁家好人会花60块抢个酱香味冰激凌啊?

还有善变的瑞幸,当年酱香拿铁一天卖出去几百万杯,现在也没声了。

舔狗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年轻人对白酒“网红化”的态度似乎是:尝鲜可以,常喝不行。

好比对婚姻恋爱的态度:谈恋爱可以,结婚就算了。聊聊天可以,吃饭就算了。吃冰激凌喝咖啡可以,喝酒就算了。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不过,跟其他白酒的年轻化尝试相比,酱香拿铁和茅台冰激凌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人家起根就没把冰激凌咖啡当长久生意来做,年轻人能不能喝的起茅台不重要,甚至可以说:年轻人越是喝不起茅台越重要,只要在喝奶茶的年纪就对茅老大种下思想钢印就行。

我们在第一层,茅台在第二层,其他白酒的死活,关茅台什么事?

但这对整个白酒行业却是深刻的警醒:白酒可能天然不适合网红化。

我们拿过去两年的超级大网红胖东来为例,红丝绒蛋糕,大黄饼这些糕点非常适合网红化,小姐姐小朋友拍照发圈,口味造型独特就行。自营啤酒把精酿价格打下来,代购蹲门口现场加价收酒,啤酒嘛,男女老少高低都能整一口,也非常适合网红化。

唯独白酒的网红化,连胖东来也带不动。

前两年胖东来跟宝丰搞了一个“怼酒”,“怼”这个字在河南是有特殊含义的,起了个不错的名字,加上东来出品的光环,刚开始确实抢了一波,结果还是因为口感被慢慢冷落。

胖东来有点不服,不搞怼酒了,摇身一变改了个名字,升级品质叫“自由爱”,70一瓶,我喝过两次,确实半夜嗓子不渴第二天头不疼,但入口那股味,只能说比怼酒强点,尝个鲜就想不起来了。

爱喝酒的都知道,靠近百元档的白酒竞争非常激烈,地方酒+名酒大单品的集中地带。砸了多少年的广告才培育出的社交货币,喝了多少年的口感才有的品牌认知。

大学生可能会跟风扎堆凑个热闹,无趣的中年男人喝酒,从不看热搜和IP联名,从不管什么拿铁冰激凌,也不管瓶子身上文案有多扎心,天王老子来了,报喝就是报喝。

东财报告,把白酒需求端划分成三类:政务需求、商务需求和个人需求。

三公受限后,政务消费还不到5%,商务应酬和朋友聚会都占到了36%,是白酒消费的绝对大头。

这两大需求:朋友聚会受25-44岁饮酒主力人口下降变少,商务应酬受经济周期影响开始减少。

饮酒人口减少,感观上没那么明显,心理上却是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两年我发现,不光是年轻人不爱喝白酒,尤其过年的时候,原来我印象里都挺能喝的大哥们叔叔伯伯们,过了50多岁也不多喝了,最多气氛到了碰个杯,喝二三两就完事了。

而商务应酬需求的下降来的更猛烈。

餐饮业下的五大类目的第一大类目是“正餐消费”,也是销售们老板们领导们互相称兄道弟的典型场景。

以京沪为例,北京地区上半年正餐服务收入增速为-10%,成为餐饮行业唯一收入负增长的品类。

去年8月份,上海正餐企业稳增长现场会披露的61家餐饮公司月度营收统计,正餐业态下滑高达21.3%,而小吃、西餐西点、西式快餐、火锅烤肉都好于正餐。

全国范围内,正餐人均消费也从年初的108元下降至7月份的95元。

正餐消费的主力并非是有钱人,而是浑身加满了杠杆的中产。

所以,1,主力饮酒+购房人口下降是大背景,酒企的网红化搞的轰轰烈烈,却有点热脸贴冷屁股的意思,还是得珍惜白酒顶梁柱的中年人群。

2,白酒社交商务需求下滑,是经济周期下行后,敏感的中产消费主动收缩,无趣的中年男人们懒得在网络上发声,只会默默的用脚投票。

白酒应该怎么办?

商务+政务需求下降,那就只能挖掘个人需求。

酒企们能做的,要么做情绪价值升级,比如短视频里老刷到“30岁不恋爱不婚男人下班一个人喝酒的快乐”,刚好迎合舆论对婚姻恋爱和酒桌文化的抗拒,我现在养成没事自饮两杯的习惯就受这种视频影响。

要么跟中老年打情怀牌,打养生牌,保健酒+怀旧包装,年轻人当然无法理解这一套,酒桌上化身历史军事学家的盘串大哥们认可就行。

当然,白酒想恢复到曾经“国民消费符号”的地位,还得靠经济复苏,收入有预期,中产敢消费,持续的餐饮商务往来需求。

无酒不成宴嘛,白酒需要的不是奶茶咖啡雪糕,需要的是:山东考公女婿的迈腾后备箱,江浙老板们谈合同的饭店包厢,河南包工头和项目经理川流不息的KTV大堂。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