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琼梳拥青螺髻,古代女子鬓上的万种风情——梳篦

舒汐寻史 2022-10-05 10:28:25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女性打扮头发的方式,越发五花八门,电发、烫发、直发、染发等等打造发型的手法层出不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现代人在"施展发术"之前,总要进行一个常规步骤:梳头。而梳头就要用到一种六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创造的神器:梳子。

梳子在古代又被称为"梳篦",其中梳齿密密麻麻的叫做"篦",梳齿之间分隔较远的叫做"梳"。梳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物,它就像一支画笔,勾画了六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女性发鬓上的万种风情。

一、诞生于神话的女性之友——梳篦

梳篦在我国上古时期已有之,我国有关于梳篦的传说,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时期,其中最出名的两个传说分别是"赫连献梳劝嫘祖"和"方雷仿鱼骨成梳"。

相传我国洪荒年代有一个名叫赫连的人,他制作的梳子精美绝伦,但由于大战的时候,赫连加入了蚩尤军,故蚩尤战败后他理应被处死,这时候有人劝赫连赶紧制作一把梳子,献给皇帝的妃子嫘祖,嫘祖用了梳子之后头发乌黑发亮,黄帝必定龙颜大悦,到时候赫连或许就能免得一死。

赫连制作好梳子后,派朋友皇甫火速献给嫘祖,嫘祖得到梳子心生欢喜,她用梳子沾水,好好梳理了一番自己的头发,待她再度出现在黄帝和众酋长面前时,所谓"一头俊鬓似流云,杨柳春风不及君",黄帝为之大悦,他探得梳子是赫连所造,连忙下旨赦免赫连。

可惜世事无常,当使者赶到刑场的时候,赫连已经殒命于风尘之中了。

有意思的是,提及梳篦的第二个上古传说"方雷仿鱼骨成梳",也和嫘祖有关,因为传说中的主人公方雷氏很有可能就是嫘祖。

《方雷氏考》记载:

"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五帝本纪作嫘,汉书古今人表作垒,山海经作雷。雷嫘同,此误合皇帝二妃方雷氏与西陵氏为一人也。"

既然嫘祖和神话里的方雷氏是同一个人,那她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女性,又是负责教化的百族之母,会制作出造福千万女同胞的梳篦也不奇怪。

相传有一年黄河涨潮,黄帝部落意外收获了许多河鱼,幸福的部民们吃饱河鱼之后,把鱼骨弄得到处都是。一天方雷氏散步时,被地面上一根闪闪发亮、枝叉分明的鱼骨吸引了,她捡起鱼骨想要戴在头上,却不由得手滑了一下。

事后方雷氏发现,手滑过程中鱼骨无意间掠过的头发,竟将原来毛毛躁躁的模样变成丝滑整齐。方雷氏赶紧把这个窍门传播开来,不久之后黄帝部落的女子一个个秀发柔美,如一条条飘动的柳絮,但作为代价,她们的手都被鱼骨刺破了。

认识到鱼骨过于锋利之后,方雷氏命令工匠仿照鱼骨形状制作一种专供梳理头发的工具,梳篦应运而生。

二、梳篦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工具演变为首饰

西周时期,我国的梳篦已经逐渐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艺术品。当时的梳篦不单单是鱼骨的仿制品,它逐渐衍生出脊背和梳齿等构造,有的甚至已经造出手柄,初显现代梳子的雏形。

春秋时期,我国梳子主要是平脊的,贵族女子所用的梳篦,脊背上往往会镌刻着一些花纹。由于当时的女性比较喜欢花草和鸟雀,所以这些花纹以鸟雀为主。

到了战国时期,梳篦的功能性已经开发到极致,所以工匠们越来越注重梳篦的外形,希望将其变成一种饰品。同时随着造梳技术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工匠开始按照当地人的审美制造不同风格的梳子。

例如具有大漠风情的西北地区,当时是犬戎的领地,犬戎女性将梳子做成狼牙状,谓之狼牙梳,这种狼牙梳既可以用来修整头发,也可以挂在耳朵两边当耳饰。

在鱼类众多的南方地区,工匠们把梳子做成鱼儿形状,谓之"鱼梳",取"愉悦舒适"之意,这些鱼梳多是孩童或者豆蔻少女的玩具和头饰。

对于先秦和秦汉时代的女性来说,梳篦除了用来整理头发,还可以用来去除头上的虱子,《急就篇》就记载过:

"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

到了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梳子逐渐取得和戒指耳环同等的地位,女性们不再把梳子单纯看作一种工具,而是把它当做打扮自己的首饰,到此时梳篦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栉"。

金栉银栉等成了女性们常见的首饰,苏东坡《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云:

"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苏东坡在后面特意注释道:"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意思是于潜这个地方的妇女,每个人头上都插着一把长一尺多的银质大梳子,她们把这种梳子叫做"蓬沓"。

可见在北宋时期,梳篦已经作为一种首饰在民间广为流传,它已经成了我国古代妇女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明清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达到一个新高峰,梳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和批发,这时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和需要,工匠们会制作一种特定的梳子。

例如新人成亲的时候,家里人总会为他们订造一双"鸳鸯梳",在他们拜堂的那一天进行"三梳"仪式,所谓"一梳梳到尾,两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三、高丽及日本传统发髻文化中的点睛之笔——中国梳篦

梳篦在唐宋年间作为首饰得到普及之后,它在明清两代又作为官方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高丽日本等国,也因此兴起了自己的梳子文化。

古代高丽的宫女妃子们经常佩戴一种假发,名叫"加髢"。佩戴加髢前,宫女和妃子们需要用梳子把假发一条条捋顺,然后扎成辫子一条条盘起来,最后用簪子或者发卡固定。在这个过程中产自中国的梳篦就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比高丽女性,日本人女性对梳篦的使用更加考究。在日本,女性们有一种传统发型名叫"盘发",而梳篦就是盘发的定睛之笔。

在制作盘发前,日本女性需要给头发上一种山茶花油,防止头发分叉起静电。然后她们会用日本国内一种有名的梳子"六栉梳",将油亮的头发梳软梳松,等到头发像棉花一样蓬松后,她们会在头顶正中央再往前一点点的地方,缠上一个发髻,再在后脑勺的地方,缠上第二个发髻。

但缠好两个发髻之后,日本女人们并未能舒一口气,因为如果此时松手,发髻就会再度解开,她们将前功尽弃,而在固定发型这一最终步骤里,中国发明的梳篦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日本女性会将梳篦缓缓插入后脑勺和第二个发髻之间的临界线,等到梳篦将那里的头发死死咬住之后,日本妇女的传统发型"盘发"就大功告成了。现在盘发在日本许多影视剧上都有出现,但大多数日本人都不知道,他们传统发型最亮眼最重要的一笔,是由中国发明的梳篦所添上的。

四、梳篦,不仅勾勒出女性云鬓上的风情万种,更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梳篦是我国古人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千百年来一直在造福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女性。梳篦让我国洪荒时期的女性摆脱了蓬头垢面的日子;有了梳篦,我国古代女性无论是整理头发,还是去螨除虱,都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随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梳篦又化身一支画笔,不断在我国女性的云鬓上勾勒出万种风情。

要想编织反绾髻、回鹘髻和椎髻等中国古代女性的标准发型,梳篦必不可缺。到了唐宋年间,梳篦在中华文明里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它成为了我国妇女中广为流传的一种首饰,既实用又美观的特点,让它迅速占据我国妇女梳妆品的市场,并且它还远销海外,在高丽和日本等地方焕发第二春。

同样梳篦文化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各色文化中的重要一员,梳篦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发端上,时而舞动时而停靠,成为了一位代表中国古代女性独特之美的精灵。

五、总结

在珠宝玉石琳琅满目的今天,梳篦已经逐渐退出首饰舞台,它又回归家庭变成了一种普通的工具。但美学性式微,不代表实用性下滑梳篦在今天又衍生出了更多五花八门的种类:按摩梳可以按摩头皮,帮助人放松身心;电子梳可以自动运作,不必费神费力;宠物梳专门用来梳理宠物的毛皮,让家里的宝贝成为最靓的崽。

同时梳篦也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在打扮自己的发型的时候,也会用梳子好好整理一番自己的头发。而梳篦,已经从女性头上的风情,变成了人间百态的气象。

0 阅读:191

舒汐寻史

简介:不想未来就是现在那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