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另一边是新玩家的涌入,利益格局仍在重新调整中。
文 /《汽车人》张敏
在竞争日益激烈甚至残酷的中国车市,新入局者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2月20日,家电巨头海尔正式完成对汽车之家的大规模收购。海尔集团旗下的卡泰驰控股与中国平安旗下的云辰资本达成协议,交易完成后,海尔将持有汽车之家约41.91%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这一举动标志着海尔在汽车产业链上的进一步延伸,跨界生态布局逐渐清晰。

这距离家电零售巨头国美宣布进军汽车流通行业仅过去两个多月。国美计划凭借其资源和渠道优势,打造“卖车新势力”。与此同时,曾经的房地产巨头绿地集团也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正式切入汽车赛道。
汽车行业从不缺少外来者。早前,大量IT、电子、互联网企业涌入汽车产业,被称为“闯入汽车业的野蛮人”。华为、小米、百度、阿里、美的、格力……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延长。
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下,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入局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早已尝到了新能源行业的甜头。然而,也有恒大、宝能、极越等企业折戟沉沙,黯然退场。
汽车行业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如此多的跨界企业前赴后继?
跨界背后的逻辑
与前些年家电企业和地产商选择造车或零部件不同,海尔、国美、绿地等新入局者选择了轻资产布局。造车投入巨大,零部件领域虽然投入较小,但竞争激烈,时间窗口也在逐渐关闭。
跨界进入新赛道的原因很简单:要么原有赛道过于拥挤,要么发展遇到瓶颈,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军者,海尔近年来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机会,汽车行业,尤其是二手车市场和智能汽车生态,成为其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旗下的卡泰驰平台,海尔已经在二手车交易、充电技术、智能座舱等领域展开布局。
此次收购汽车之家,尤其是其二手车业务,海尔的意图显而易见: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在汽车后市场的份额。此外,海尔还希望通过此次收购,推动智能家居与汽车生态的联动,加速“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的战略转型。
尽管汽车之家面临流量下滑的挑战,但其在汽车垂直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依然稳固。海尔收购汽车之家,将为其智能家居与汽车生态的联动提供强大助力,而这正是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

绿地集团和国美则凭借各自的优势,选择在汽车流通领域发力。绿地集团瞄准海外市场,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依托进博会的资源,打造国际化经营体系,计划未来三年实现年出口10万辆、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国美则专注于国内市场,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和渠道优势,进军汽车流通领域,满足智能化汽车的体验需求和厂商低成本触达用户的需求。
这些跨界企业的思路大同小异:汽车行业正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产业链的全面重构带来了无限的市场机会。它们要做的,就是结合自身优势,躬身入局。
新旧交替,萌生机遇
在新能源转型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的产业链重构。
在制造端,电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制造向数字化转型,跨界融合加速。供应链方面,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调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或战略合作确保供应安全。流通领域,数字化直销模式兴起,传统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营销成为趋势。
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被重新定义为高科技新物种。整体来看,汽车产业链正从线性模式向生态化、网络化重构,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然而,转型伴随着新旧交替的阵痛。尽管资本对汽车行业充满兴趣,但这一行业并无蓝海,每个赛道都竞争激烈。
在比亚迪等行业巨头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新贵的强势挤压下,新势力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越来越多的车企面临出局的风险。
传统车企、新势力和跨国车企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频发,市场压力进一步传递到供应商与流通领域。
新能源车市的火爆,使得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陷入困境。仅在2024年,就有约4000家4S店退网。曾经的经销商巨头广汇汽车在去年8月正式终止上市并摘牌。广汇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中升集团、永达汽车、百得利控股等也面临利润下滑的窘境。预计2025年,汽车经销商的整体规模还将进一步缩减,行业洗牌将更加残酷。

市场的进一步洗牌,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和产品模式的变化,必然催生与之匹配的新型流通模式。这也是“国美车市”强调建立以直播销售为核心的线上智能化引流运营体系的原因。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产业链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制造端向服务端延伸。以汽车之家为例,它不仅是垂直媒体平台,还涉足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等领域。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为跨界企业提供了更多进入的机会。
然而,跨界企业也面临整合难度大、行业经验不足等挑战。例如,海尔收购汽车之家后,如何有效利用其流量资源并实现盈利,仍是一个未知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理念差异,也可能在整合过程中引发矛盾。
汽车行业仍是好生意
如今的汽车行业,每一条价值链的成本都被挖掘到极致。科技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进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与此同时,新能源、智能化的加持,使得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汽车行业对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储备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今年,随着高阶智驾元年的开启,智驾平权的到来意味着传统车企都将被卷入一场更为残酷的竞争。
而此起彼伏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早已削去了不少企业的利润。尽管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但行业利润率仅为4.3%。相比之下,丰田2023财年净利润高达230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车企净利润总和的五倍。

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去年,高合、哪吒、极越等车企接连陷入困境。随着时间推移,这份“淘汰名单”还将不断延长,更多品牌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
汽车行业卷吗?或许其他行业更惨。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65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的绿地集团,2024年业绩亏损超过百亿元。
可以预期,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行业预计,202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将达到28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很可能超过1550万辆,市场渗透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与不景气的房地产行业、趋于饱和的家电行业相比,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像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大陆。汽车需求相对稳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能够带动上下游多个行业的协同发展,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

跨界者的进入虽然加剧了竞争,但也为行业注入了新商业模式和思路。一边是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另一边是新玩家的涌入,利益格局仍在重新调整中。
汽车行业依然是一门“好生意”,但只有那些具备创新能力、战略眼光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