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敌人吵架,魏惠王白捡一个国君,然后进行了一系列脑残决策

春秋史话 2024-06-13 16:24:33

国君挂掉,国家有概率陷入危机,国君挂掉之前不立储君,国家几乎必定陷入高危局面。

即使前任国君的儿子只有一个,他还有弟弟或者宗族子孙,有实力的人都会认为自己具备继位的资格,内斗大戏就开始上演。

魏武侯不知为何没有立太子,他死后,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国家稀里哗啦、乌烟瘴气。

魏罃拥有的资源比魏缓多,且有上卿公叔痤的支持,本来占据绝对上风。

宋国的公孙颀支持魏缓,先后游说赵成侯和韩懿侯,希望他们攻打魏国,除掉魏罃。

赵、韩两联军攻魏,魏罃派兵迎击,在浊泽大败,被困城中。

此时,赵韩两家意见不合吵了起来,赵成侯想杀掉魏罃,拥立魏缓,条件是魏国割地。韩懿侯则认为留下魏罃,让魏国一分为二,形成两股对抗的势力,长期内耗。

其实无论是哪个构想,都够魏国喝一壶,然而赵韩两位大佬,谁也没有说服谁。

赵国考虑的是扩张版图,韩国考虑的是减少威胁,战略意图不一样,最终韩懿侯一生气直接撂挑子,招呼也不打就撤军了。赵国感觉自己单干不一定是魏军的对手,也只能悻悻而归。

魏罃就这么意外地获得了解脱,随后杀死魏缓,成为魏国第三任国君。

赵国和韩国白忙活一场,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三晋联盟也由此破碎,可谓得不偿失。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魏惠王在治国方面是个脑残,把魏文侯和魏武侯建立的良好开局给玩砸了,在位期间各种决策失误,魏国不仅失去了威慑力,还成为战国七雄的搞笑担当,后期只能一直打酱油了。

魏惠王究竟出现了哪些重大问题,总结起来大致以下三点:

1、不重视人才

魏惠王与齐威王郊外狩猎,魏瑩试探齐国家底,顺便想嘚瑟一下。

魏惠王问:“齐国也有宝物吗?”

齐威王无语,回答道:“没有。”

魏惠王得意道:“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没有宝贝?”

齐威王反唇相讥,你的那些珠子,在我眼里可不是宝物,我有四名大臣,抵御外敌、安定国家,可以光照千里,岂止十二乘车?

魏惠王脸红而尬笑。

魏惠王以财货为宝,疏忽人才的发掘与扶持。

在魏文侯时期出现的尚贤风气,吸引了很多人才慕名而来,又在魏武侯和魏惠王时期得不到重视而纷纷流失。

魏国失去了吴起、商鞅、公孙衍、张仪、孙膑和范雎。想象一下,这些人如果都在魏国的朝堂,魏国会有多么牛叉。

2、四面树敌

魏国对秦用兵,与齐为敌,东西两线作战,已经很艰难。现在魏罃还要报复赵韩,导致南北也开战,把自己陷入一打四的糟糕局面。

毕竟赵成侯和韩懿侯也没真的对你魏罃怎么样,这点情结就放不下,不肯重修三晋同盟。

四面备战用兵,导致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相继失败,秦国立刻雪上加霜,偷袭魏军,攻占河西。

在后来的“合纵连横”外交策略上,魏国一会任命张仪为相,一会又任命公孙衍为相,忽纵忽横,让人搞不清你魏惠王到底站哪一边,谁又能把魏国当成真正的战略伙伴?

最终,全是敌人。

3、急着称王

称王有什么好处呢,除了心理上的慰藉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受益之处。

魏罃徐州相王,引发老牌诸侯楚国的强烈不满,对魏国采取一系列军事打击。

从一打四变成了一打五,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魏罃表示:当国君真爽,称王更爽!一点困难算什么,打不赢大不了迁都嘛。

1 阅读:1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