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自嗨称王之后,不仅拥有天子的气派,内心滋生出睥睨天下的脾气。
突然间就看谁都不顺眼了,尤其是那些不承认他地位的家伙。
他要伐韩击赵,甚至不在乎与强大的齐楚为敌。
公元前354年,赵攻卫,夺取两城。卫国是魏国盟友,魏惠王大怒,派庞涓率师8万,攻赵,围困邯郸。
大量战国精英都是神秘人物鬼谷子的学生,王诩先生几乎无所不能,庞涓和孙膑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过兵法,据说属于师兄弟关系。
庞涓先出师,受到魏惠王的器重,在军队担任要职。
庞涓给孙膑写信,主动邀请他来魏国谋职。孙膑以为有师兄的帮助和提携,他可以少走弯路,欣然而往。
结果,庞涓设计陷害师弟,砍掉了孙膑的双脚,在其脸上刺字,因为他妒忌孙膑比他更有才干。
不知道为何庞涓不杀孙膑,彻底消除隐患。
据说孙膑装疯卖傻逃过一劫,又或者庞涓以为孙膑已经废掉,不再具有威胁。
另外,孙膑的名字叫作孙伯灵,孙膑是受到膑刑之后自己对自己的卑称。也就是说,在受害前,不可能有这个称谓,在受害后,别人也不可能当面这么称呼他,等于骂他“孙残废”。
影视剧里,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再者就是孙膑的造型,竟然是披发。
披发而左衽,那是野蛮人的特征,中原诸国的贵族,绝不可能披发。
孙膑在齐使前来魏国访问的时候,私下相会,以才学说动对方,被偷偷转移到齐国。
孙膑得到齐国大夫田忌的赏识,然后通过赛马引起了齐威王的关注。
我们仔细想想,田忌赛马事件大概率是司马迁爷爷编写或者采信的小故事。
马分上中下三等,这个标准恐怕难以界定。齐王和田忌这种身份的人,为什么要特意饲养下等马,就是为了比赛?
赛马的胜负是由当时马和骑手的状态决定的,谁能保证,中马必定能战胜下马,万一那天中马精神萎靡、状态失常呢?
而且,田忌赛马就算是真的,也体现不出多么高超的智慧,否则不会总是当做小学生启蒙教材。
魏军围邯郸,赵国坚持了一年,感到吃不消,派使臣前往齐国求助。
齐国君臣召开研讨会,商量到底救不救赵国。
国相邹忌的意见是不救。他一贯坚持能不打仗就不打,打仗消耗国力,还有人要立战功,对国家和自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齐威王说,两年前,我与赵成侯会盟,大家互相喝过鸡血酒,又拍过胸脯。不意思一下,说不过去,将来齐国有难,没人搭理咱们怎么办?
大臣段干朋进言。救不救,是态度问题,怎么救,是技术问题。魏国大军北上,我们在南边的襄陵集结,威胁其国都大梁,他们必然要分兵南下抵御我军,分其兵而疲其力,此战可胜。等到邯郸城破,赵魏互相消耗了七七八八,齐国援军才选择北上,既实现了承诺,也削弱了两国的力量。
齐威王称善。
他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不同意,出于国家体面,他的状态不应该直接统帅军队,所以坚决请辞。
齐威王改立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很具有隐蔽性,庞涓不知道自己最忌惮的师弟,才是齐军真正的指挥者。
庞涓八万军队,田忌也刚好八万。按照计划,率师抵达襄陵后,魏军不为所动,破邯郸。
田忌想北上和庞涓决战。
孙膑说,没听说过魏武卒吗?正面硬刚,死伤惨烈,回去怎么交代?
我们先给庞涓一种假象,齐国的主帅是个笨蛋,根本不会指挥,佯攻不该进攻的城池。
然后突然快速西进,直扑大梁。魏国的主力都在外面,大梁必定空虚,魏惠王和庞涓不能坐视我们偷家,会以最快的速度驰援。
我们在襄陵威胁不大,魏师不肯分兵南下,那我们就攻大梁,必须让他过来。
由于事先制造的假象,庞涓判定你田忌是个草包,他以为带着少量轻骑返回即可取胜,而我们在他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接下来就可以喝庆功酒了。
果然,所有的剧情,都按照孙膑写好的剧本发展,分毫不差,庞涓在桂陵惨败被俘。
桂陵之战齐国大胜,孙膑采取逆向思维围魏救赵,避实就虚。营造假象,干扰敌军主帅的决策,料敌先机,攻敌不备,可谓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