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主打 “奢华海鲜自助” 的餐厅,曾是商圈里的耀眼存在。人均 799 元的消费档口前,总有人举着手机拍摄冰镇波士顿龙虾垒成的 “海鲜塔”。退休教师吴阿姨记得去年重阳节,女儿带她来吃饭,穿燕尾服的服务员递上烫金菜单:“阿姨,现在充 5000 元送 1000 元,相当于打八折呢,而且我们是连锁品牌,全上海五家店通用。” 她摸着菜单上凹凸的店名,看见收银台旁摆着的 “预付卡放心消费单位” 铜牌,边角还贴着市场监管局的备案标贴 —— 后来才知道,那标贴是打印店花 50 元做的假。
维权群里的消息像潮水般涌来。有人发现餐厅所属的 “钟爱臻品” 公司在 1 月悄悄变更法,新法人是个 00 后大学生,名下突然多出七家餐饮公司;有人翻出充值记录,发现最后一笔 30 万元的充值发生在闭店前 48 小时,付款方是位给孙子办满月酒的老人。“那天他们还在推销‘充 10 万送 2 万’,说马上要开浦东分店,” 在群里发言的李女士声音发颤,她卡里还剩 8 万多元,“现在打电话给经理,话筒里只有‘您拨打的号码已停机’。”
商场物业管理处的走廊里,挤满了拎着消费凭证的顾客。穿西装的客服经理反复解释:“餐厅拖欠了三个月租金和水电费,我们也是受害者。” 监控录像显示,3 月 20 日凌晨,三辆厢式货车停在卸货区,二十多个工人在两小时内搬空了所有设备,连厨房的抽油烟机都拆得只剩管道。而就在同一天白天,餐厅还在正常营业,服务员微笑着为顾客递上现开的生蚝,没人透露即将闭店的消息。
静安区市场监管局的投诉窗口,一位戴眼镜的工作人员调出系统页面:“这家企业从未在单用途预付卡监管平台备案,按照规定,我们没有权限冻结资金。” 他指着屏幕上的空白备案信息,“去年他们因未备案被警告过一次,罚款一万,但转头就换了个公司主体继续经营。” 旁边的消费者忍不住插话:“那我们的钱就这么打水漂了?” 对方沉默片刻,递出一张法律援助指南:“只能建议走民事诉讼,但周期可能长达半年以上。”
在淮海中路的一家咖啡馆,三十多位消费者自发组织维权。有人带来了餐厅宣传册,封底印着 “资金由太平洋保险承保” 的字样,然而拨打保险公司电话后才得知,所谓的 “承保” 只是购买了一份短期责任险,保额仅 50 万元,连诉讼费都不够;有人发现收款账户频繁变更,从 “钟爱臻品” 对公账户转到多个私人账户,最终流向境外 —— 这是典型的 “借壳圈钱” 套路,用高充值门槛快速吸纳资金,再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
这样的剧情在上海并不新鲜。2024 年冬天,连锁日料店 “赤坂亭” 突然闭店, thousands of 消费者的充值款随之一夜蒸发;2025 年初,高端健身房 “星之健” 人去楼空,会员们看着未拆封的私教课协议欲哭无泪。市消保委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市预付卡投诉量激增 180%,涉案金额超过 4 亿元,而成功追回损失的比例不足 5%。
暮色降临,林小姐站在餐厅门口,看着隔壁新开业的奶茶店打出 “充 300 送 50” 的广告。玻璃上自己的倒影与 “京彩臻品” 褪色的 logo 重叠,她突然想起充值那天,服务员曾说 “我们的会员卡是身份的象征”,此刻掌心的卡片却像块发烫的废塑料。街道上的路灯次第亮起,照见墙根处有人用粉笔写着 “还我血汗钱”,字迹被傍晚的细雨冲淡,却在每个路过的消费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 当 “预付优惠” 变成 “预付陷阱”,当商业承诺化作一纸空文,透支的何止是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石。
“预付充值”却是给一些不法商人“充值”了跑路的资金。
人均799元,一充三十万。这是高档餐厅吧,消费不低。
所有的预付充值消费从一进入就存在了50%的风险,再加上充值上的“购买非实名,遗失不补”就是商家希冀你丢卡,所以购买充值卡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的行为。
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笑着哭]
人均799元,和血汗钱有屁关系[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