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1年上海世博大会上,3D多媒体大萤幕动态展示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创意的动画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也就此再次向中外参观者展示——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北宋已懂得城市应如何发展才可以令生活更美好。
多么令人惊叹,早在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服务和商贸娱乐的功能街等城市的建设和分布,已然和如今的许多世界级大城市相一致,事实上,中国文明史和城市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变化正是首先出现于北宋,而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便是“证据”之一。
通过艺术作品来解读城市史、社会史,《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的解读角度可谓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这本书就像在拿着显微镜看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将画中的细节一一抽丝剥茧地择出来,也让这幅中外画坛的极品画作不再仅仅是一件展出在博物馆,供人走马观花参观的艺术品,而是以画将史、从艺术见文明,让画中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史部分的重要体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这幅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北宋风俗画长卷当中,绘制了各色人、物、景,它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经济情况、民俗文化,也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而隐匿在画中的那些“细枝末节”正是让我们得以管窥北宋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和民众生活的丰富景象的绝佳途径。
作者薛凤旋老师在城市发展领域研究颇有建树,在这本书中,他以巧妙的角度和专业的解读,将这幅国宝级的画坛极品分解为二百多个细节,以150多张精选《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揭晓名画背后的“秘密”。北宋城市方方面面的状况,都通过这些精细的局部细节呈现出来。
画中目之所及尽是反映了北宋社会生活与城市化的民生百态、市井气象,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酒楼茶馆里的喧哗声仿佛不绝于耳。
汴河中,客人在客船船顶散步,船内还有人在读书,楼阁、厕所、床铺、贵宾室、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虹桥上下皆是一片忙忙碌碌,桥下忙,桥上更忙,桥市中人声鼎沸,小贩摊档像极了今天地铁站边的小店;街边大小酒家都在开门迎客,高高挂起长方形青白布酒旗,小型酒铺也会有简单的“彩楼欢门”做装饰;茶铺、纸扎铺、香店、食店……一条街走下来,各种生活及娱乐所需,一应俱全,北宋社会生活与城市化的繁华盛况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通过对画作细节的分析观察,以及文史资料的比照,汴京作为大都市在 经济、人文、科学和管理体制诸方面具体而微的状况也都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中国对煤的普遍使用甚至早了西方近千年,北宋时期,不但以煤冶铁,还发明了以化学药品分解铜铁的技术,产铁量也有英国2.5-5倍之多,《清明上河图》中亦有体现,画面中由汴京东面入城的运煤队、卖煤的店铺、大码头货船上的煤灶、茶馆里煮茶用的煤炉等等,说明汴京对煤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将这种新能源、零售与使用记录下的形象档案。
薛凤旋也在书中写道:“煤已成汴京日常生活燃料,出现专运专卖。”
北宋时期市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尤以首都汴京为是,书中介绍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北宋首都汴京是首个以大量市民、商贩的生意及娱乐所需而构成了主要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布的都城例子”,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作为大型城市综合娱乐区的“瓦子”,也称“瓦舍”。
《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很多瓦舍及在瓦舍中表演的艺人的相关记载,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中演出从早到晚不间断。
“瓦子”虽然没有出现在《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廓城东南角中,但仍然和从图中看到很多说小说或讲史的“说话人”、占卜和卖药的摊子,由此也可反映出当时一些城市新元素的出现和发展状况。
除此之外,关于北宋时期三教合流现象的体现、北宋“文艺复兴”的表现等、个体户的创业和经营状况等更方面的分析讨论,书中均有涉及。
一画一书、一座城,无尽风华、智慧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