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至常德高铁,目前正进入全面建设冲刺阶段,全长 234.4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共设 7 座车站。最新进展显示,2025 年 3 月湖北段与湖南段同步启动施工图审核招标,标志着项目进入开工前最后准备阶段。
争议核心在于线路走向——湖北力主"西线方案",试图通过宜昌强化省域副中心地位;湖南则倾向"东线方案",希望借道常德融入长江经济带。值得注意的是,荆州作为湖北腹地城市,因东线方案能打破"江汉平原无纵向铁路"的困境,也成为关键的摇摆力量。

2020年:国铁集团一锤定音国家发改委提出"裁弯取直"原则,湖北顺势调整策略,将宜昌北站与沿江高铁通道合并规划,巧妙化解成本矛盾。这一举动既保住了宜昌枢纽定位,也为后续谈判留出空间。
2022年:"东线西用"的创新折中双方最终采纳"宜都-松滋-澧县"方案,通过共享线路降低投资(节省65亿元),同时让湖南澧县、临澧新增站点。这种"局部妥协换取全局推进"的模式,堪称区域协作典范。

2025年:资本运作破题项目总投资324.7亿元中,地方政府出资占比超55%(湖北31.13%、湖南24.7%),国铁仅承担14%。
经济账主导资源配置:从最初绕行方案到最终直连设计,成本控制始终是关键杠杆。数据显示,缩短线路带来的运营成本下降,足以覆盖初期建设投入的增加。

省级竞争催生创新模式:湖北首创的"荆荆高铁南延"方案,实质是通过省内资源置换争取国家支持。这种"曲线救国"策略,反映出非核心城市争取红利的突围智慧。
民生诉求倒逼决策优化:常德坚持东线方案的本质,是破解湘西北交通孤岛的现实需求。最终方案增设站点,体现了从"宏大叙事"到"毛细血管"的民生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