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春
中国市场学会
全球财说峰会
付立春,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证监会等课题组成员,伦敦政经学院、北京大学等特邀专家,同样智投创始人,十余年资本市场经验。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大关键词、五大要点为资本市场新篇章做足准备。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2021中国经济的十大关键词及政策要点》,准确的说是5个关键词和5个要点。
首先,看一下2020年的关键词。
麦肯锡总结的分别是:数字化、全球依存度降低、竞争加剧、消费者日渐成熟、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崭露头角。
这5个关键词主要是助力各个企业、各个社会经济主体,带其走出疫情的阴霾。刚才主持人和刘总都已经提到,2020年很不一样,不能用传统的经济重心去看待。
也有同行朋友说,2020年的第一个关键词,无疑是新冠肺炎。在疫情的冲击下,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另外还有在线经济、新基建,这些都是新词汇。
那么,以下是我总结的2021年的新趋势,或者说是我的关键词。
首先是,复苏。
全球经济均处在艰难的恢复过程,2020年中国确实也因此遭受重创,在疫情的泥潭中挣扎。
2021年,如果疫情没有重大变化,疫苗接种包括疗效比较明确的情况下,那么复苏肯定是2021年经济的第一个关键词,并且这个复苏一定是世界范围、全球范围内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 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将是正向5.2%。5.2%的增速看起来很高很不错,但这是与2020年的对比情况,如果与2019年对比,增速仅为0.57%。
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今年增速是-4.3%,明年有可能恢复到3.1%水平;整个发达国家增速是-5.8%,明年预测是3.9%水平一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测显示,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今年预测为1.9%,明年将达到8.2%。
上述来自国际机构的预测,而对于中国发展增速,国内主要机构的预测更为乐观,对于自身经济更有信心,数据明显要高一些。
对于2021年国内实际GDP增速预测,国内主流机构都在8.5%以上,很多处于9%附近。
特别是即将到来的2021年一季度,将有一个强烈的反弹,增速可能接近20%,从数据上带来更强有力的信心,但背后却是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低基数的效应。
不管如何,本土机构对国内经济发展会更有信心,特别是2021年上半年春季,数据会非常好。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分化。
受疫情影响,除了在整体上拉低了经济增速外,在结构上造成的冲击和分化会更全面、更深入。在经济生活中方方面面,只要有结构、有内容,都会有严重的分化出现。
那么仅以一个问题——收入不平等,就引发了多少事件。
现在的国际局势,包括美国、包括欧盟中的一些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地缘性政治问题,在经济层面最直接、最主要的一个解释,就是收入不平等、分配不均,进而引发各类社会问题。
仅以收入分配角度看,这张图片显示,蓝色线条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橙色线条是GDP增速。
2015年至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都低于GDP增速。
收入赶不上GDP,最直观感受就是,每当公布GDP增速或平均收入时,我们都会有被平均了的感觉。从官方数据看,在一次分配时,我们的收入占比也是逐步下降的。
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过去几年一直都处于0.4以上,现在还呈加剧趋势,0.4是一个警戒值,这是一种正在恶化的趋向。
另外一个数据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按照居民收入划分为低收入户、中间收入户、高收入户、中间偏下户、中间偏上户五类群体,各类均占20%。
我们可以看出,图中两条蓝色线条的增速是相对稳定的,这两条线分别是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而其他三类收入群体均呈现下跌趋势。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中产阶级的居民收入增速是在下降的,并且占比也在下降。
但是,在整个社会中,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中产阶级在消费、生产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中,均是主力贡献者。
那么现在提出,消费或需求端的改革。但如果整体收入是这种情况,中产阶级增速持续下降,消费或需求端的改革又要如何进行?
同时,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占比,或者说增速是相较高的,且一直比较稳定。那这又说明什么?
刚才提到基尼系数,我们以前经常说纺锤形的收入结构更为稳定,但这是一个纺锤形吗?(纺锤形社会是社会收入结构的一种形式,也称“橄榄形”社会,是指高收入、低收入者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分化,这仅是其中一个例子。
其他比如说,在整个行业当中,龙头企业、腰部企业、中小企业是什么格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国有、港澳台、股份制、私营是什么结构?不同行业之间是什么结构?不同的具体消费品之间是什么结构?
我想这种分化的剧烈程度,在今年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但这种情况明年还会持续,并更加强烈。
第三个关键词:杠杆。
我估算,2020年因为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杠杆率预计上升20%以上,也有数据估算是30%。
不知大家是否有印象,前几年轰轰烈烈的去杠杆运动,对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局面?
上升了20%以上或30%,就要压回去,压回去就是去杠杆。据说这是第五次去杠杆,2021年又会引发一系列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中国的整个宏观杠杆率水平在国际上,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角度衡量,一直是处在非常高的水平。现在又高了这么多,所以去杠杆再次被提及。
2017年之前,国际组织和市场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影子银行是一颗“原子弹”,一旦引爆,将从根本上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有一个可能已被淡忘的资本新规,在2021年会轰轰烈烈的完成最后阶段冲刺,将会有80%-90%的理财产品要压缩,或是回归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或是以其他方式处理,规模非常之大。
第四个关键词:优先。
之后会再聊到资本市场30年,其实现在正处于最好的时间段、历史的一个窗口期。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高质量经济、实体经济的对接,资本市场一马当先、首当其冲,所以我们也享受了很多优先红利。
现在把资本市场放到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中进行对比。
从大方面说,我们和美国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我们的金融资产、房产与美国有较大不同,基本上美国的资本市场对应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据说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泡沫,但是背后却是有很多逻辑支撑。
从我国具体的金融资产结构看,整体而言,金融资产扩张的空间比较大,从结构来看也有很强的升级优化空间。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还是给力的,对标同类资本市场同样是给力的。那么对于明年怎么看?可以参考国际投行针对全球范围的资产配置,中国资本市场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总体来说,我确信现在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好的一个时代。
最后一个关键词:风险。
前所未有,无处不在。
第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从工业革命、从中国自身民族历史来看,“百年”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然后, 40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我们还在延续之前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或是说一个阶段,可以说是过渡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开放阶段。
30年资本市场,比较容易理解。
20年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到2018年,周期正好结束,如果再用之前的观点去看待房地产,会犯很严重的逻辑底层错误。
最后是10年创业板,和1年的科创板。
很多问题都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
风险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包括公共风险,政策风险,国际风险…
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如果调换成另外一个层次看待,得出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产业风险,很多产业遭受重大冲击,但有些冲击也不一定是坏事。
金融风险,2020年中国金融情况还是相对比较乐观。所以2021年的金融情况,包括主体银行会发生什么变化,都可以再深入探讨,还有其他很多的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最后总结,我发现风险并不一定是全面的,都是结构性风险。
刚才我提到优先,也提到不确定性或冲击等不好的方面,它们同时存在,甚至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人群,都可能都会存在相反的结果。
对于政策,我有五个判断:
一、2020年确实很不平凡。今年虽然面对严峻的挑战和重大困难,但中国的答卷是令世界瞩目的。2020是中国历史地位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二、2021年政策更加有力高效。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分析了2021年的经济工作,同时也研究部署了党风廉政及反腐败工作。这就表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执行落实更加有力高效。会议要求狠抓落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经济恢复潜在增长轨道,政策正常化。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虽然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危机已发生质变。
四、危机后期更是机遇。要强化的是机遇意识,之后才是风险意识。预计经济促进方面更加有为。
五、2021经济发展方向:注重需求侧打通各个环节;强调战略科技、供应链自主、农业基础、反垄断;对房地产市场要求平稳健康;强调了风险防范化解。
最后分享一些2020年11月最新数据:
· 从整体上看,2020年11月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复苏。供给端,第二产业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服务业进一步恢复。需求法方面,消费需求持续回暖,固定投资继续回升,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物价方面,CPI同比下降,PPI降幅收窄。就业情况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小幅下降。
· 从结构上来看,亮点更加突出、多元。
· 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最高,在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长最快。其中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10%。利润端,10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高达28%。服务业中,铁路运输到商务活动指数位于高位景区区间,1-10月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营收增长13%。
· 消费中,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11月增速分别超过40%、 30% 、20%。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制造、医药制造、计算机、电子商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卫生教育等投资增速较快。
· 同时应该看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挑战依然严峻。11月调查失业率微幅下降,但我认为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逐渐恢复常态后,政策可能也需要常态化,之前的一些副作用也需要吸收消化。控风险的压力并不小,还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