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有无”,这个问题搞不清楚,《道德经》就白读

三棱心爱文学 2024-12-23 16:34:36
因为参与老朋友@问道华夏先生文章的讨论,激发我再写一篇关于“有无”的文章。关于“有无”,以前我曾写过数篇文章了,但今天的文章是我思考的再升华,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问读者朋友们一个问题,“有无”的本质是什么?换个问法:“有无”实体还是概念? 稍微有点语言学或哲学常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有”和“无”是基本的哲学和语言学概念,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描述或分类,而非具体的实体;它们是对世界的一种抽象表达,用于区分存在与不存在、有与无的状态。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恒也”,这句话就表达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形式逻辑,对物质世界的抽象表达。 换句话说:物质世界并不存在“有无”,“有无”是概念世界的基本概念——如果用佛教的理论来解释,“有无”就是相——如果打个比方,“有无”是“心”这面镜子对物质世界的反馈和映照——凡所有相,皆是空相,“有无”在物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如果用心理学来揭示,“有无”就是思维的产物——总之一句话:“有无”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认知视角,可能对“有无”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比如,我认为甲同学身上“有毛病”,你可能就不这样认为,反而夸赞他“有美德”。所以,在对《道德经》第11章进行解读时,有各种各样对“有无”的理解。比如对房屋,有人认为“无”是门窗,有人认为是空间。我以前也很纠结,但有了以上的认知后,现在我认为哪种解释都对,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认知视角和思维方法,只要他觉得有逻辑,就可以被允许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理解。 老子谈论“有无”的目的,不是讨论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而是讨论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有无”的概念,目的就是对物质世界和认知对象进行“利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不是为了利用,创造这对概念就没有必要,纯属多余。 写到这里,你还纠结铅球或擀面杖之类的东西,哪个部分是有、哪个部分是无吗?如果你还纠结,还在为此争论,那真是吃饱了撑的——标准答案是:随便理解,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对的。 有相当多的解读者,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理解为物质世界的生生不息,根据以上的分析,“有和无”就是一对纯粹的概念,概念能在物质世界里生生不息吗?类似的还有“阴阳”,有人认为“一生二”就是生出了“阴阳”,“阴阳”也是思维产物,是纯概念,物质世界里有“阴阳”吗? 有许多学问大家,甚至是哲学家,都没有搞清楚“有无”和“阴阳”是什么,所以解释的《道德经》漏洞百出就在所难免了。 我的一点粗浅经验,学习《道德经》,第一步要把物质世界和概念世界搞清楚,“无名天地之始”讲的是物质世界,“有名万物之母”讲的是概念世界。物质世界的“道”是先天之道,概念世界的“道”是后天之道,联结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的是“可道之道”,只要把这三个“道”搞清楚,不要混为一道、一道到底,搞懂《道德经》并不难。 估计有人就要站出来嘲讽: 难道你搞懂了《道德经》?搞没搞懂不敢自评,但我可以迎答有价值的诘难。
1 阅读:5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