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3b32dd3e07df8ad800ad08630bb574.jpg)
本文共4230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编辑/王璐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您将看到:
1、如何始终与学生需求为主,培养思维能力
2、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
3、如何用正向评价引领学生管理
本文为“寻找思维的力量”一线教育故事系列报道 第11篇
在语文学科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通过美国记者斯诺实地采访和考察了解了“长征”的概貌;
从历史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接触到了“长征”板块;
在地理学科“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中了解了中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点
……
这是由魏丹丹及该校2020级初二年级组主导开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重走长征路”的学科梳理思路。
“形美”融入日常的仪容仪表检查,每月年级的仪表大考,让学生在细节中见真章;
“勤美”则与每日作业完成情况紧密相连,勤勉之风蔚然成风;
“韧美”在“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坚持中得以彰显,锻造坚韧不拔的意志;
“言美”激励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自信;
“技美”则通过每月卫生大扫除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责任与合作的乐趣。
这是魏丹丹在年级管理中推行的“五美少年”评选制度。
在教学中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为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坚持正向评价引领,正视学生的成长需求,相信教育的力量。教育之路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以下简称“育新”)初中语文教师魏丹丹有自己的一套独到心法。
执教多年,魏丹丹逐渐意识到师爱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精准锚定学生所需,在知识汲取、心灵呵护、品德塑造等维度给予有力支撑。教育者应当传递的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魏丹丹逐渐明确,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教育工作中,学生都应当被置于主体地位,教育教学活动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其成长为出发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f1ef1bd5bd16f90617a542c1859753.jpg)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跨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如同一座宏伟的桥梁,跨越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将知识的多元领域紧密相连,编织成一幅错综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学习图谱。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跨学科教育成为了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路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丹丹将“重走长征路”最初视为一门选修课程进行尝试,而在校领导的启发开始了跨学科的探索。彼时新课标(2022 版)尚在孕育,她与团队已敏锐捕捉到跨学科这一前沿趋势,果敢先行,决意立足真实问题,雕琢一门跨学科主题课程 “璞玉”。
在疫情期间,学生们对于外出研学的渴望尤为强烈,但现实条件却限制了这一愿望的实现。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魏丹丹所在的团队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主题课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也能体验到研学的乐趣。这个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并指出这实际上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实现。
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和年级组长,魏丹丹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被其中关于长征的介绍深深吸引,并意识到这与历史、道法和地理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于是,她果断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课程团队,共同开发了“重走长征路”这一富有创意的课程。
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的内容:
语文学科:革命文化、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长征”主题作品的鉴赏。
地理学科:认识中国、地理工具、地理实践。
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道德与法治学科:八年级上册承担责任、维护国家利益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九年级上册民族精神;建党精神。
美术:欣赏美术史中经典的长征题材艺术作品,感受长征精神。尝试将长征中的山、水、人物、英雄事迹以及长征的路线用视觉图形表现出来。学会用文字和图像,记录、梳理、编辑自己的学习过程,设计完成“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资料夹。
整个课程以长征的地理路线、历史事件、精神体现以及艺术作品赏析等环节为核心,让学生在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条研学路线。以学生研学方案设计活动为载体,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了学生相关学科素养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持续了一年时间,从设计到展示,再到形成最终成果,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绘制长征地图”“编辑长征文学艺术集”“整理实践活动素材夹”一系列的子任务,为研学方案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
然后,依据学科知识、实践素材、生活常识等设计研学方案,在共同目标和任务的引领下,小组内分配任务、查阅资料,设计安排,形成了极具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研学方案。
最后,借助研学方案设计展评会的形式,传递学习感悟,传播红色精神。
“重走长征路”课程的成功实施,不仅让学生们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体验,还推动了魏丹丹所在学校跨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在学校同仁的集体智慧与汗水浇灌下,学校后续多元化课程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涵盖了社会议题探讨、STEAM项目等多个领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9306035b1d2e2aed8085eae64f49204.jpg)
而魏丹丹也将跨学科的理念渗透到了她的语文课程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和全面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新闻单元时,魏丹丹与道法学科进行了跨学科活动。学生们在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还要结合道法学科的要求对时事发表看法并写出新闻评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魏丹丹深信,真实的问题一定是跨学科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她总是试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其他学科的元素和知识自然地融入其中。
聚焦于学科思维培养,魏丹丹坚信学科重难点与多元思维能力恰似榫卯紧密咬合。她指出,思维能力在生活中综合体现,特别是语文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例如,阅读和写作是高关联的循环,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在语文教学中,她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几乎贯穿语文学习始终,如情感表达常需联想能力。而逻辑思维在写作表达中也至关重要,能否以符合逻辑的方式表达所见所想,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
然而,魏丹丹也指出当前教学面临的难点。孩子们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生活单一,长时间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导致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匮乏。此外,课堂时间有限,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也是思维培养的阻碍。为应对这些问题,魏丹丹提出解决方案。
一方面,选择典型单元进行跨学科或实践单元教学尝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体验和思考。
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大量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并通过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研学等方式,将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积累实践经验和阅读经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baf321785ee86ebb7e8e954aba497a.jpg)
而在教学活动之外,魏丹丹对学生管理工作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
自 2019 年魏丹丹履新年级主任一职起,便倾尽全力投身于年级管理的广袤天地,镌刻下独有的教育印记。与以往的年级组长定位不同,置身于育新扁平化管理架构之中,魏丹丹肩负起德育与教学的双重重担,恰似稳固的桥梁,连通学生成长之路与学校育人目标。
在年级管理的核心地带,魏丹丹笃定地将学生成长奉为圭臬,始终将学生的成长视为首要任务。她摒弃了单一的制度管理,而是创新性地引入了“五美少年”评价体系,从形、勤、韧、言、行五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既关注外在表现,又重视内在品质的培养。
“形”美的内涵。依托学校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初中学生的穿着、发型、配饰提出要求,提倡符合中学生身份的着装,渗透平等的着装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勤”美的内涵。广泛宣传“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的文化理念。鼓励学生勤于提问,勤于动笔,勤于反思。
“韧”美的内涵。提倡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找借口,不躲避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坚持做对的事,努力突破自我。
“言”美的内涵。“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求学生使用文明的语言;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倡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技”美的内涵。鼓励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自我。不仅掌握学习的方法,也能掌握劳动的技能;提倡学生在喜爱的领域熟练掌握多种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创造。
这一评价体系与年级的基础评价机制紧密融合,每月都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与表彰,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成为真正的“五美少年”。
魏丹丹坚信,评价应成为引领学生向善向上的力量,而非束缚他们的枷锁。因此,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此精心打造了“春雨手账”自主学习支架。
这一支架不仅助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还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紧密结合,引导他们自主查漏补缺,实现了德育与教学的完美融合,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魏丹丹还推出了“育新贴”评价制度,每当学生在学业或志愿服务、班级服务中取得优异成绩时,都能获得这一特别的奖励。整个年级弥漫着正向评价的氛围,每一个评价背后都蕴含着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
在班级管理中,魏丹丹主张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她认为,初中阶段的孩子犯错在所难免,应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她与孩子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相互理解的关系。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之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这样的观念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共同书写着教育的美好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9657987fad4488870515ba8c845f0a.jpg)
拥抱改变、勇迎挑战、稳步前行。是魏丹丹的三大人生信条。
在过去的20年里,魏丹丹曾在三所不同的学校工作。每一所学校都在她人生的不同阶段给予了她不同的启示和收获。她热衷于探索未知,渴望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教育的多样面貌,这份对改变的执着,驱使她不断跨越舒适区,迎接新的机遇。
面对挑战,她从不轻言退缩,而是以一种深思熟虑后的从容,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能力与视野的双重飞跃。
在魏丹丹的教育理念中,“稳步前行”并非意味着原地踏步,而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审视与提升的坚持。
无论是班级管理的细腻入微,还是年级工作的宏观布局,她总能适时回望,从中汲取养分,不断精进。从思维培养到跨学科课程探索,再到“五美少年”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魏丹丹深知自己需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育人策略。她致力于寻找适合现代学生、受他们喜爱的教育方式,并以此为前提,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这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也是她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撰文 | 王璐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