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逝世,万人哀痛,世界黯然。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开创者,科斯在八十多年学术生涯里对经济学边界的拓展和思想的解放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作为关爱世人、关怀世界的智慧老人,科斯在102年生命时间里对经济学常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对拉近真实世界和理论世界的距离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且成果斐然。
大隐于市
从人生经历看,科斯有点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主人公,一生伟大而又平凡。伟大之处在于,他几乎获得了一个经济学家所能得到的所有尊敬和荣誉;平凡之处在于,他看上去只是在人生不同阶段努力做好了一个学生、一个讲师、一个教授、一个主编和一个学者的本分,既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也没有额外的政治精彩,所有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像是一个顺其自然甚至是命运使然的过程。
1910年12月29日,科斯出生在伦敦的威尔斯登,和阿甘一样,科斯出生就有腿疾,经常会戴上铁质器械辅助行走;17岁时,在残疾人学校上学的科斯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并于4年后取得了商学士学位。
学生时代的科斯表现优秀,但也谈不上天赋异禀。从22岁开始,科斯先是当了6年助理讲师,随后又当了9年讲师和4年高等讲师。41岁时,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离开伦敦经济学院,转至美国,先后在布法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直至退休,在此期间,他还于1964年起兼任《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主编。
就任职高校的经历而言,科斯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比起28岁就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教授的萨默斯之流,科斯可能称不上“青年才俊”,但却是历久弥芳,他27岁身为助理讲师时写出的论文,虽然没有立时成为学术焦点,却在很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被奉为学术经典。
1991年,81岁的科斯由于“揭示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成本和产权的重要作用”而摘得经济学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科斯而言,独得诺奖的确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但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褒奖来得太晚,毕竟直至1991年,诺奖已经评选了22届。而上帝似乎比瑞典皇家科学院更具慧眼也更加公平,为了弥补诺奖迟到的遗憾,他给了科斯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避免了科斯像凯恩斯和罗宾逊夫人一样由于不是足够长寿而与诺奖终生错过。
大道无形
从学术成就看,科斯有点像是武林至尊张三丰,同样高寿,同样智慧,同样不拘泥于招式,同样随心所欲不逾矩,单纯而不简单,深邃而不复杂,在释放自己的同时也解开了学术于思想上的深层束缚。科斯一生学术成果丰厚,其中最著名的两篇论文分别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和伟大之处在于,他细致思考了经济学家们视作理所应当的基础性问题,打碎了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自加于身的锁链,并让学术理论真正接上了地气。
自亚当·斯密以来,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主线在于发现、论证和完善市场机制。经济学家们先是发现了“看不见的手”,在庞大冗杂的经济体系里,数不清的生产者生产出五花八门的商品,数不清的消费者又在购买并消费着形形色色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价格机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调节作用,最终使得供需平衡,所有产品市场都能够达到出清的均衡状态,而社会资源也由此获得优化配置,消费者效用也由此实现有约束的最大化。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机制,但口说无凭,文字描述难以服众,以至于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借助数学的力量来验证市场机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最终经济学家做到了,经济学也由此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并进入繁荣发展期。
科斯很早就敏锐地发现,斯密式的市场机制作用于一个假想的抽象世界,经济学赖以自鸣得意的理论体系其实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尽管看上去颇有道理,但并不现实。于是,科斯进行了一系列在现在看来极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思考,而放在当时,这些思考既独辟蹊径,也有些离经叛道。首先,传统经济学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隐性假设,那就是供给者是无差异的,供给者是一个统称,而并不区分他到底是谁。但科斯注意到,商品供给者是不一样的,既有个人,也有企业,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企业?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反思经济学另一个重要假设,传统经济学默认经济人都是理性的,所谓的市场,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发生交易的地方,也是一个理想化的无成本世界,就像是物理学上“无摩擦”的世界,人们不需要克服任何阻力或困难,就能自由生产、交易和消费。但现实却是,经济世界是有摩擦力的,人们也并非完全理性,因此,交易在搜寻、协商和成交等环节都有成本。而企业的本质,就是利用管理机制替代市场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本集约。而企业的边界则取决于这种替代是否有效,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机制协调资源配置的成本将等于并大于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这时,企业就没有必要继续扩大了。
此外,科斯还注意到,传统经济学不仅默认供给者是无差异的,而且还默认交易是物的交换,但实际上,真实世界的交换本质上是权利的交换,无论交易对象是有形的苹果还是无形的排污权,买卖双方交换的是一系列的权利。而既然交换的是权利,那么法律上的产权设置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将法学概念融入经济学,再结合自己提出的交易成本,科斯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科斯定理”: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只要产权是清晰的,无论产权最初如何分配,市场机制都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如果存在交易成本,那么产权的最初分配将影响到市场机制作用后的资源配置结果。
本质上看,科斯的经济学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引入了交易成本,开启了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更在于解放了抽象假设之于经济学的束缚,进而让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更进一步看,科斯真正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研究了什么,而是以一生践行并示范了务实主义学术精神。科斯熟谙经典理论,但从不盲从和轻信任何权威,反对“黑板经济学”;科斯精通数理,但其经典论文从不炫技,很少使用数学,依旧能做到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科斯定理”家喻户晓,但是后人所归纳,科斯本人对教条式总结和机械式套用深恶痛绝,始终提倡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关注现实和研究现实。
大爱无疆
从中国影响看,科斯就像他曾经研究过的灯塔,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理性的光亮。作为智慧老人,科斯对世界、对世人、对中国的关爱是真切、朴实的,同为诺奖获得者,他不像蒙代尔,经常现身于中国各类高峰论坛;也不像克鲁格曼,偶尔在媒体专栏上指点江山。科斯始终在切实地关注中国、研究中国,用经济学家最本分的方式表达关爱。他不仅多次自己掏钱资助围绕中国经济和制度的学术研讨会,还于晚年和助手王宁一起出版了《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对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行了详尽解读,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更多、更真切地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帮助。
大爱无疆,科斯虽然未能在有生之年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但他的影响却深入华夏大地:借由张五常等学者对科斯学术理论的宣传,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中更加重视产权界定、交易成本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应该说,科斯为中国经济改革红利的形成做出了不容小视的潜在贡献;而在科斯务实学术精神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经济学人不再唯“黑板经济学”马首是瞻,按照科斯提倡的方式,更切实地研究现实问题,更注重思想市场的建设,进而有望为中国经济学和中国实体经济未来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科斯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都将是宝贵财富。有道是:人瑞已去,余思未尽;期颐之功,大道无形;大爱无疆,经世济民;逝者科斯,千古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