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卉教授:ADC、双抗药物初露锋芒,免疫治疗“新伙伴”有望破局肺癌诊疗困境

蓝贵评健康 2023-07-13 10:33:0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共同探讨免疫治疗新模式撰文 | Sonia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CSCO YOUNG)协办的2023 CSCO YOUNG年中会上,多位专家及青年学者对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进展进行了探讨,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会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卉教授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发展的新见解、新趋势、新方向,医学界肿瘤频道特此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免疫治疗为广大肺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存获益,多种治疗模式为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在目前临床实践中,根据PDL-1的表达水平区分的单药治疗模式或联合治疗模式是应用最多的两种免疫治疗模式。在联合治疗模式中,免疫治疗可以与手术、化疗、放疗等组合,形成多种方案用于不同患者。然而,郭卉教授指出,目前这些模式仍是不够充分的,肺癌免疫治疗模式尚存更广阔的领域等待探索。

免疫治疗百花齐放,

三大趋势齐头并进

郭卉教授指出,未来免疫治疗新模式的探索有三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扩大适用人群

既往免疫治疗多用于早期或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中,未来免疫治疗或许可用于晚期肺癌患者中,联合手术或放疗,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更多生存机会。

扩充创新药物

得益于对肿瘤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包括各种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各种免疫抑制分子等,基于此开发出的各种创新药物层出不穷,为免疫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也为提高免疫治疗水平带来了更多可能。

扩展新型手段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免疫治疗与新的治疗手段的联合,比如肿瘤疫苗、细胞疗法、CAR-T治疗等。这些不同疗法的适用人群可能有较大差异,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进行多维度数据的综合分析,为最大获益人群的精准筛查和最佳方案的确定创造了先机。

免疫治疗新伙伴,

成为治疗肺癌的强力箭

目前肺癌治疗药物主要有四个主要类别:传统化疗药物、传统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

在目前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中,各种传统化疗药物仍然是主力。郭卉教授指出,ADC药物将是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模式未来的生力军。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是一种小分子药物和单抗的化学连接形式,分别起到细胞毒性和靶向投递的作用。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增效组合,可能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发挥巨大价值。

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过去几年的临床研究中尚无十分积极的阳性结果出现,这为该模式的应用拓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尚有待更新颖的研究方向来突破困境、指导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靶免联合’或许将成为未来数年肿瘤免疫治疗新药物研发与新模式开发领域的主战场”,郭卉教授指出。既往“靶免联合”治疗的失败是指基于已发现的常见肿瘤原发或继发耐药位点如EGFR、ALK等开发的靶向药物与现有的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无效。而未来,对免疫治疗耐药的相关靶点的深入挖掘,将为靶免联合治疗开创新的局面。这一方案的应用前提是对患者免疫耐药机制的精准化检测,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提高疗效和生存获益。

免疫治疗新药开发赛道拥挤,

双抗、三抗临床应用道阻且长

免疫治疗药物的更新迭代在最近数年明显加快,从40年缩短到4年,再到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新药上市,药物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临床应用进程的加快帮助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更快地见证到创新药物的疗效。

双抗和三抗类药物是目前学术界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方向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D-1×CTLA-4双靶点抑制剂,无论是国产和进口的药物,在临床研究阶段都显示出了理想的疗效。然而双抗或三抗药物从临床研究走向临床应用依然有着不短的距离,从“all-comer”时代向优势人群筛选是精准治疗时代必然的趋势,哪一种药物能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床旁”还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最后,郭卉教授分享了她的团队在肺癌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团队主要有两个探索方向,第一个是临床方向,主要针对免疫相关性肺炎这种疾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的优化等进行了体系化的研究,对其特征进行了整体描绘,发表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章,也参与了免疫相关性肺炎诊治指南的编写。同时关注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应用影像组学等多组学技术,从多个维度提取信息来总结最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的患者人群特征。第二个是基础-临床转化方向,我们的主要着眼点是肺癌物理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肺癌的物理微环境极大地影响着T细胞能否进入肿瘤组织发挥其抑瘤功能,从而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从细胞、组织层面提取这些物理微环境特征,并研究其在临床特征上的投射,将有助于挖掘优势人群筛选的指标。举例来说,目前我们正在做的研究之一是将帕博利珠单抗与透明质酸耦合,并将其从静脉注射改为皮下注射,这就是从物理因素角度改变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

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的应用任重而道远,希望有更多的新治疗组合能够取得阳性结果,最终造福广大的肺癌患者。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资讯等你来

专家简介

郭卉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生命学院副院长、一附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转化医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MD Anderson癌症中心作访问学者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

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及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陕西省“三秦团队”学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