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临床与数据的良性循环,指导抗肿瘤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发

蓝贵评健康 2023-07-08 10:19:0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何让临床实践中的数据与精准治疗相辅相成?临床大咖与科研人员各有见解!

在癌症治疗越发精准化、个体化的今天,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诊疗及随访数据的追踪和保存,也越发被临床工作者和制药产业方所重视。规范留存真实世界数据、基于临床问题开展分析,形成临床与数据的“良性循环”,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创新药物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但做好数据留存和分析、真正有效指导药物临床应用,同样需要医生、患者、制药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建设可靠可行的全流程。在7月1日召开的“2023 ASPO(Academic Season of Pfizer Oncology)肿瘤生态创新论坛”上,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教授两位主席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引导讨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科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阿曼教授等临床专家,与仁东医学集团CEO金鸽、燃石医学医学总监王国强、零氪科技CEO张天泽等产业方精英代表,对建立临床和数据循环以指导临床实践的课题,进行了深度讨论与交流。

脚踏实地积累数据、解决临床现实难题

仁东医学集团CEO金鸽在本次ASPO肿瘤生态创新论坛上介绍了前列腺癌精准检测与诊疗一体化的最新进展,因此也以前列腺癌为例继续分析了临床数据对精准治疗的意义,目前国内通过自研和引进在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上有了极大突破,但研究显示我国患者基因突变情况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我国检测数据指导治疗,乃至让分子诊断产品走向世界,都面对着不小的挑战。

“我们在企业端要积极解决痛点,就要真正踏踏实实积累数据,以中国患者的基因组学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并在产品获批后与临床专家一起,尽量实现多中心积累大量的长期随访真实世界数据,进行数据保留与持续的分析,为此还要应对很多挑战。”金鸽女士表示。

从事泌尿外科诊治的李科教授也认为,需要尽力在临床中将精准检测与精准治疗真正融合,为此首先需要继续提高现有检测的灵敏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检测手段,全面收集患者的组学信息,评估肿瘤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设法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而不能再单纯以“找到靶点、对应药物”为目标,因为这种传统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

此外,精准检测也有助于破解精准治疗的耐药问题,李科教授表示:“精准治疗药物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方案不断调整,进行全程管理和精准检测,发现新的耐药突变或变异,目前很多机构和检测中心都在开展类似工作,但单一中心往往难以收集足够的数据,做好多中心数据的共享和有效管理,将对精准治疗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阿曼教授则从肿瘤内科角度出发,认为精准检测和数据收集本身也有一些痛点亟待解决,例如国内目前仍缺少大规模、长时间随访建立的开源生物数据库,大量研究仍是基于国外数据库开展,缺少对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基因变异特点差异的分析,此外受到相关政策和伦理规范限制的影响,开展国际性的基因和分子领域检测合作仍较为困难。

借助新技术和新手段,临床工作者和产业界有望解决部分问题,例如以人工智能技术解读临床收集的海量基因组学数据,但一些现实问题则需多方共同努力,如改善基因检测的可及性、尽快将先进检测纳入医保,打通制约多中心电子医疗资料共享的障碍等等。

积累并挖掘中国患者数据,以此指导更优临床实践

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肿瘤患者全病程数据收集系统和数据治理体系,从而构建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大数据库,是以数据指导精准治疗的前提,也是临床工作者和相关企业共同聚焦的关键点。零氪科技CEO张天泽先生表示,对患者整个诊疗数据以及院外随访数据的留存和追踪,不仅能够助力与患者实现有效的医疗行为交互,改善患者依从性,让患者感受到真切获益,对科研更是价值匪浅,目前国内许多临床专家都在建立专门的患者队列,并与大数据公司、检测机构等合作开展研究。

张天泽先生介绍:“患者队列数据的有效分析和应用,能产生巨大的科研价值,这些数据对于药品开发和新适应症拓展的探索有很大帮助。此外,围绕患者队列进行数据收集和追踪整理,还有望为新药研发提供临床研究的入组患者‘侯选池’,支持从新药到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I/II/Ⅲ期研究,从而加速新药上市,让更多新药更早惠及更多患者。”

燃石医学医学总监王国强则表示,下一步临床工作者与产业方的合作重点,是努力实现临床数据的高质量、规范化收集,并在标准化处理后实现共享,还应将信息收集范围从基因组学继续扩大到蛋白组学、RNA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以有效助力未来的转化研究。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