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伦圣诞时光

鹰瞳的世界 2024-12-28 08:51:21

圣诞节前夕,笔者适逢出行北欧国家。一位友人送来一份英式“圣诞布丁”,浮想联翩到十多年前在英伦度过圣诞节的情景。

圣诞节来临,英国的传统庆祝活动花样繁多,包括互送圣诞卡、给圣诞老人写信以及听王室圣诞演讲等等,而开创这些活动历史先河的过程更加精彩。

如今交换贺卡互致问候几乎成了圣诞节的代名词,可它的诞生却相当偶然。

第一张有记录的圣诞卡出现在一六一一年,由德国医生迈克尔.迈尔寄给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和他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内容大意是:“在此神圣的日子,谨向最受尊敬的国王致以问候,我们进入了新的吉祥年。”尽管卡片富有创意,却未流行起来,直到一八四三年,才被亨利.科尔爵士真正发扬光大,他时任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首任馆长,也是便士邮政系统的发明者。由于当时阿尔伯特亲王提出了装饰圣诞树的想法,而狄更斯出版的《圣诞颂歌》让圣诞节变得流行,这些都为圣诞卡问世创造了条件。

书写圣诞卡▲

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趣味生活简史》一书中写到圣诞卡诞生过程。

书中描述主人公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馆长亨利・科尔全家在圣诞节前特别忙碌,有成堆节日信件需要回复,可是时间已来不及了。于是他想到用卡片送祝福,并亲手绘制了充满欢乐气氛的画面──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大餐,卡片上还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字句。作为圣诞卡的原型,可以看出,它传递的是欢乐和庆祝,并没有宗教色彩,这也是早期英国圣诞卡的设计风格,即大部分围绕浪漫的鲜花或仙女,有幽默感或温馨的儿童及动物插图,以及描绘中产阶级饮酒、跳舞和庆祝等欢庆场面,这些元素直到二十世纪仍很流行。

《趣味生活简史》▲

不过,科尔设计的圣诞卡最初印量不大,仅有一千张左右,因没有彩色印刷,他需要逐张精心手绘,导致价格比较昂贵。

科尔的第一张圣诞卡以一先令的价格售出(当时一先令能买一只大鹅),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难以接受。尽管如此,圣诞卡的想法得到认可,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平版印刷商能够为每个人批量生产价格实惠的圣诞卡,于是从圣诞节至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在欧洲蔚然成风,随后这个习俗开始传遍世界。

科尔的第一张圣诞卡▲

在此基础上,英国又衍生出圣诞循环信(Round-robin)习俗,即附带圣诞卡寄送给多位亲朋好友,告诉别人你一年来所做的事,一度非常流行。

但时间长了,人们不免审美疲劳,加上此类信件过于公式化并有自吹自擂之嫌而遭到冷落。有趣的是,近年来圣诞循环信又有东山再起之势,据英国贺卡协会(GCA)统计,2023圣诞节期间英国人总共发送了一点五亿张圣诞卡,每人平均发送和接收十七张,很多以圣诞循环信形式寄出,千禧一代更是主力军。正如作家西蒙.霍加特在畅销书《能打开冰箱的猫》中所说,圣诞循环信有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塑人际关系。

伦敦圣诞节街道▲

给圣诞老人写信则是圣诞节的另一个传统。

在英国,写给圣诞老人的第一封信出现在一八九五年,是一位来自穷人家庭的小女孩索要绘画颜料作为圣诞礼物,而该信是两年前在林肯郡一家报馆的档案中被发现的。在这封写给“北极圣诞老人”的信件中,女孩形容自己的父亲死于天花,母亲甚至无力为她购买课本,而获得绘画颜料是她的圣诞愿望。据收藏该信的伦敦邮政博物馆披露,故事有个美好结局,当时邮局的人看到信件并被诚恳的内容打动,于是大伙集资购买了绘画颜料,并以圣诞老人的名义交给了女孩。

写给圣诞老人的第一封信出现在一八九五年▲

无独有偶,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一名年轻女孩给圣诞老人写信。

但她没有要求收获玩具和糖果,而是希望给家人提供衣服和帮助,尤其是恳求可否为自己的父亲买一些没有洞的袜子作为圣诞节礼物。另外,据新闻报道,一九七六年有位来自伦敦的七岁海伦,她在给圣诞老人写的信中声称,不会在平安夜给圣诞老人留下威士忌,以确保他不会酒后驾驶雪橇,字里行间充满童趣。

伯明翰圣诞节现场▲

至于英国每年一度的王室圣诞演讲,背后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上世纪二十年代广播日益成为君主与民众对话的媒介,新成立的BBC写信邀请英王乔治六世在圣诞节等重要节日向民众讲话,但他因患口吃予以拒绝。二0一0年上映的电影《国王的演讲》,刻画了乔治六世口吃的经历,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当工党首相麦克唐纳上台后,缓解了国王对个人广播的担忧,并请来作家吉卜林撰写演讲稿,最终促成乔治六世走进播音室。历史学家马修.格伦克罗斯在《温莎王朝》一书中描写了当时的细节:演讲是在桑德林汉姆宫楼梯下的包厢里进行的,官方设置了迷你工作室,桌上铺着厚厚的布,国王非常紧张,他的双手颤抖,导致讲稿发出沙沙声流入麦克风。

二0一0年上映的电影《国王的演讲》▲

这个由乔治六世在一九三二年开创的传统,至今已持续了九十二年。

不过,如同肯尼思.罗斯等历史学家所说,国王圣诞演讲受到好评,很大程度归功吉卜林的文笔,此后的王室圣诞演讲不再由像他这样的作家撰写,是一种损失。

每年女王在圣诞节下午3点在BBC 对英联邦的人民直播圣诞祝福▲

回到开篇提到的圣诞布丁,这不仅是英国圣诞节的传统美食,更承载了大英帝国辉煌历史中的深刻文化与政治象征。

不过,这道备受喜爱的节令美食,也体现了一种“美食悖论”,它既融合了英国传统与全球化的影响,又见证了帝国时代的繁荣与现代社会的变迁。

英国圣诞布丁▲

英国广播公司(BBC)介绍,圣诞布丁(Christmas pudding或称Plum Pudding)最初是工人阶级喜爱的平价食品,甚至被视为一种简朴的粥品。

随着20世纪上半叶的到来,这道传统的平民佳肴逐渐融入了来自大英帝国各个殖民地的食材,尤其是南非、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东非的桑给巴尔岛等地的特产。

糖、香料、干果等原料的多样化,赋予了圣诞布丁更丰富的风味,其中蕴含的全球贸易网络与文化交流,成为英国政府在帝国宣传中常用的工具,展示了帝国的广泛影响与凝聚力。

圣诞布丁更丰富的风味▲

17世纪,英国人开始用布包裹面团,并煮制出更为坚实的布丁,这一制作方法标志着圣诞布丁从简陋的工人餐点,逐步转变成更复杂的节日美食。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科林汉姆(Lizzie Collingham)指出:“收入稍高的工匠阶级,例如石匠可能会在布丁中加入苹果等食材,随着更多商品的流入,葡萄干、丁香、肉桂等香料也开始出现在布丁里。”

17世纪40年代,大规模的糖生产进入加勒比群岛,依靠非洲奴隶劳工的辛勤工作,糖成为了大英帝国的一项重要商品;糖的普及使得布丁从传统的咸口转变成甜口,最终成为著名的圣诞甜品。

科林汉姆说:“到了18世纪初,糖已广泛普及,连英国穷人也买得起糖,至少能用糖蜜或糖浆替代精炼糖。”

式样各异的圣诞布丁▲

进入维多利亚时代,甜味的圣诞布丁逐渐成为英国家庭圣诞节庆中不可或缺的经典美食。

它不仅象征着节日的温馨与家庭团聚,更成为英国社会团结与凝聚力的象征。随着大英帝国的强盛,圣诞布丁也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承载着传统节庆的精神,还通过其多样的食材来源,折射出帝国时期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影响力。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大英帝国的衰退,令圣诞布丁的象征意义逐渐发生变化。战时物资短缺导致布丁的配料被简化,战后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则进一步使得圣诞布丁的普及程度有所下降。尽管如此,这款佳肴仍在英国家庭中保留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家庭圣诞大餐▲

进入现代社会,许多英国人已经不再亲手制作圣诞布丁,而是选择购买现成的产品。

然而,圣诞布丁依旧占据着节日餐桌的核心位置。它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英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帝国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圣诞饮品▲

英国圣诞市集也是经典款,各地的市集更是别具特色,而且通常吃喝玩乐样样有,有的连云霄飞车和摩天轮都能变出来,可说是西方版期间限定的夜市了。

伦敦著名的圣诞市集有南岸的河畔市集(South Bank Centre)、海德公园的冬季梦幻乐园(Hyde Park Winter Wonderland)、和南伦敦的冬庄(Winterville)。当然除了伦敦,英国各地也有圣诞市集。

伦敦的圣诞市集▲

当各大品牌的橱窗在圣诞节开启了选美竞赛,享福受惠的就是消费者了,即便不花钱购物,逛逛街也是很享受的。

英国著名的圣诞橱窗包含各大精品品牌与百货公司等,而茶品福南梅森(Fortnum & Mason)、玩具店哈姆雷斯(Hamleys)也几乎成为新兴观光景点,门口还会有圣诞老人与你同乐!

圣诞橱窗▲

平安夜在英国并不是国定假日,有些人还是要上班的(当然请假的人应该比上班的人多多了)。

同时,这天也是为圣诞节做准备的最后一天,不论是买齐礼物、准备圣诞大餐的食物、或是圣诞树的装饰品等等都要在这一天完成,因此街上依旧会是人潮汹涌。特别的是,英国人在这天通常不会安排特别活动,反而早点上床睡觉,好给圣诞老人多一点时间发礼物。

平安夜在英国并不是国定假日▲

有些家庭会到教堂弥撒,传统的大型教堂如圣保罗大教堂、西敏寺等教堂至今仍保有午夜弥撒的活动,亦即平安夜晚间11点半左右开始,一起跨夜到圣诞节当天。

近年大部份教堂则将平安夜弥撒提前至平安夜下午会晚间开始。

教堂弥撒▲

过完圣诞节大家纷纷出笼后,想做的事往往还是购物。

也因此,商家不约而同在这天进行年末的最后一档促销,Boxing Day就成了万众期盼的购物节了,商店街与百货公司都会挤满人潮,想体验Boxing Day气氛的朋友,千万要留意自己与荷包君的安全啊!

想做的事往往还是购物▲

《七言 圣诞节》——佚名

漫天飞雪涌银山,基督神灵降世间。

玛丽灵胎生圣主,耶酥救世造方船。

约书圣教传人信,神话箴言使众虔。

圣诞老人童趣乐,平安之夜舞蹁跹。

0 阅读:2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