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元月的“家常碎语”

鹰瞳的世界 2025-01-11 05:38:40

新年刚过,想必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都在元旦守在电视前观看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今年是八十三岁的意大利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第七次在金色大厅执棒了,他宝刀不老的精彩演绎更让乐迷们深感意犹未尽。

意大利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

二0二四年倏忽而过,还记得开年热播剧《繁花》中出圈的台词“不响”。

这句上海方言直译是不吭声、不说话,也可以理解为说话办事低调、沉默内敛,如剧中深思熟虑、稳重干练的爷叔,没有多余之语,在“不响”中运筹帷幄。

2024开年热播剧《繁花》▲

过去半年,网上又流行一个与“不响”接近的词:“偷感”。

这并不是说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中,它更多用来形容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即在工作生活中不希望被人关注,只想默默把事情做好,达成目标。比如说“偷感学习”,是不想被看到而私下偷偷学习,说“偷感减肥”,是担心被发现而选择私下偷偷减肥。

我们在“偷感”▲

“不响”是静水流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心事浩茫连广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而“偷感”则是不动声色,在西风惨烈的晚上,一个人“独”上高楼把天涯路都望尽,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甘愿在别人的视线之外,“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偷感”是不动声色,静静蛰伏▲

新年伊始,又到制定一年计划的时候。

有人制定好了规划,喜欢大张旗鼓,“晒”到朋友圈,让所有亲朋好友都晓得自己的目标,“一口唾沫一个钉,说出去的话,跪着也要履行完”,以此推动自己努力把目标落地。也有人不事张扬,可以说“不响”地做计划,也可以说是“偷感”地做计划,制定好了规划,默默努力,等待惊艳所有人。

新年伊始,又到制定一年计划的时候▲

“偷”虽不好听,“偷感”却并无贬义。

每年初始,我喜欢“偷感”地做计划,并非静心积澱地等着惊艳所有人,而是不想给自己施压:偷偷地完成了,自然很好,信心会更加爆棚;而所做之事如果未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只有“天知、地知、我知”,而已。

喜欢“偷感”地做计划▲

对于一个以“走南闯北”为生的人,半辈子都在苦心志,费体费力,其实就是劳筋骨的事儿。

笔者最近也是羡慕有些人写写写既是生计的快乐,闲暇时胡乱涂鸦几句。发现在心脑不同的频道去写,感受是不一样的。,梳理心绪、记录生活,笔法不拘,并不觉辛苦,反而促使自己多留意多观察多思考,也是一种交流和倾谈,小小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这么坚持了几年,开心喜乐。

闲暇时胡乱涂鸦几句▲

翻看过去的篇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历历在目。

时光如此仓促,步履如此匆匆,很多事情一闪而过,很多思绪灵光一现。刚刚过去的新年第一周,我们在哪里?做了些什么?去年一年,我们在哪里?做了些什么?再前两年,我们在哪里?做了些什么?五年前,我们在哪里?做了些什么?一般的记忆里,上一周都已模糊不清,更何况去年?前年?五年前?很庆幸有这一块小地方,能够记录下来,让未来的记忆不至于空白。岁月不应仅仅在面容上留痕,人活一世,总该给自己留下些回味。绝不能容颜沧桑、内心苍白。

翻看过去的篇幅▲

前几天手机摔坏了,索性将之前坏掉的拿去一起修。

三个手机,换屏换主板共花了几大千。觉得挺值的!因为手机上有一个时段一个时段的照片,特别是在各个岁月留痕的“旮旯”,随手拍的海面、叮叮车、半山的野花、街角的涂鸦,临别时好友相送小聚场景……还有在异国他乡偶遇的照片、回故乡老城的照片……金钱换不来这些相聚,时光也换不来老友的邂逅。我们只能一边努力创造新的团聚,一边尽力留住每一次团聚的记忆。

留住每一次出行的记忆▲

这几天兴致所致翻阅蒋勳说《红楼梦》。

蒋勳讲了不少我们读红楼时未曾留意的细节,蛮有意思。比如林黛玉在教香菱写诗时,吩咐她读诗先读王摩诘,“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了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是个诗翁了!”

蒋勳说《红楼梦》▲

黛玉在王维的诗上面画了不少红圈,是她自己认为的佳作,嘱香菱“有一首念一首”。

在香菱初有所悟时,又推荐陶渊明的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比那个(‘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更淡”。王维的五言律诗多半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行走于辋川时的心境领悟。蒋勳认为,在生命经过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他只是要讲最真实的话,才会真正的豁达。林黛玉喜欢王维和魏晋诗歌,符合她的身世和品性。这里边,何尝不寄托着曹雪芹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呢?

红楼大观园的女儿们▲

人未必一定非要“行到水穷处”,方能“坐看云起时”。

人生也未必非要走到穷途末路,才蓦然发现别有洞天。陶渊明其实就恰恰相反。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困境下去当官谋生。他二十九岁出山做官,四十一岁辞官归隐,其间四次辞官,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馀年,心情始终是挣扎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短短八十馀天后,再次辞去,彻底归隐山林直至终老。我们能从《归去来兮辞》一观他归隐后的心境,“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那份轻松自在放达舒朗溢于言表。心灵的舒适是不惧怕物质贫瘠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有声有色,巴适得很!

“行到水穷处”,方能“坐看云起时”▲

都市少有具象的山林河流,公园自是不算的。我们把思绪放在离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远些的地方,去读书品诗观古。

我总觉得中国古诗词是世界上最好的诗歌,没有之一。其中的对仗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妙緻吧。我们在很多相对的东西中,看到大观世界四季风花。春天的喜悦与秋天的凋零;“一”的短暂与“千”的长久;日的光明与夜的黑暗;山的阳刚与水的柔软。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起承转合,生命的节奏感结构感。有舒朗有繁密,有快板有慢板,有春秋有日夜,有“一”有“千”,有重彩有留白。生命本身也有山林有诗画,有生命自己的美学。都市山林,也一定有我的故乡。

都市少有具象的山林▲

前一个月看了新版黄梅戏《天仙配》视频。

七位仙女在天庭观看人间盛景,小妹对董永心有所属,春思萌动,大姐劝她:我也是过来人。这时观众们都笑出了声。估计是“过来人”引发大家遐想。在地方戏中,还有张四姐、张五姐下凡嫁人的剧目,四姐、五姐即七位仙女中的老四和老五,而玉帝据说姓张,却从没听说张家大姐有下凡的经历,下凡剧里亦无大姐夫一角。但大姐既自供是“过来人”,至少是有过下凡念头的,或碍于长女的榜样身份没有变现罢了。

新版黄梅戏《天仙配》▲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来人”的经验很宝贵。

打开“小红书”、“豆瓣”,最受欢迎的内容是过来人提供的经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考研、留学、相亲、求职、生产、育儿,家内家外,职场情场,时时处处需要过来人的指点。

而网上还有“混过来人”一词,指的是对人生抱定“混”字诀的那群人,混学校、混工作、混日子,混一辈子。记得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在《随感录》里写道:“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他这里的“转”大约相当于“混过来人”的“混”。“混过来人”可提供的经验只一条“千万别和我一样”。

鲁迅先著《随感录》▲

当然,过来人的经验虽多,却未必全部适用。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两个人能对一条河流产生同样的感受。小马过河的寓言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尤其是在互联网化的社会,“过来人”经验多如牛毛,无数人都在劝你“听劝”。要不要听这些劝,听谁的劝,反成了最大的难题。回到《天仙配》吧,不仅七仙女没有听过自称“过来人”大姐的劝,连四姐、五姐也都没听,前赴后继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是啊,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与其抄“过来人”的作业,不如自己下场亲自走一次,当一次过来人。

与其抄“过来人”的作业,不如自己当一次过来人▲

《元旦》[ 明 ] 练子宁

扶桑枝上晓云红,玉历颁春斗柄东。

龙虎风云颁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

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

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

0 阅读:1

鹰瞳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